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现代学者对其界定并不完全一致。现代学者对阴阳的定义,基本沿用了张介宾“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由于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对立统一规律有相同之处,受到当代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大多套用矛盾论的“对立”一词界定阴阳概念。
《中国哲学大辞典》认为阴阳“指元气中相互矛盾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哲学大辞典》解释为本义是指日照的向背,后指两种相互对立的气或气的两种状态,战国时进一步被用来称谓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或属性。《辞海》认为阴阳是用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气或物质势力的概念。现行中医教材及文献也是如此。如秦伯未认为:“阴阳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阴阳虽然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但随着不同的事物和变化用来代表,都是实有所指的”“中医所说的阴阳……是人体的矛盾和统一,也是人类内外环境的矛盾与统一”(《内经知要浅解》)。医院校试用教材《内经释义》指出:“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它是古人从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以上论述虽然均指出了阴阳概念的基本特征,但显然称不上是“定义”。医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四版)始,对阴阳定义有了较大进步,指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古代的两点论。”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又进行了修订,突出阴阳是“相对属性”,并以“有名而无形”“一分为二”界定阴阳。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至年第9版规划《中医基础理论》中,对阴阳概念的定义仍只着眼于属性,指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但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除有注重阴阳不同属性特征之“象”学的一面外,同时含有以阴阳二气的融合构成宇宙万物之本体的一面,其在医学理论中表现为对于生命形成、禀赋厚薄、情志形体特征等的解说。故仅着眼于属性的阴阳定义很明显不能反映中医学中阴阳概念的实质。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邢玉瑞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将阴阳定义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试图反映阴阳概念涉及实体、关系、属性的多义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