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略谈中医跟师入门的方法常航居士 [复制链接]

1#

初学中医,先熟药性汤散,次明脏腑经络,再识病名病理病机,然后色脉合诊,辨证论治,药无不应病。清代陈修园在《时方歌括·凡例》中说:医学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于皆错。一部《伤寒论》上承《黄帝内经》,下启百家,乃辨证论治之准绳,临证应用之基础,准绳不准,则章法紊乱,基础不固,则学无根底。

跟师入门的方法,一方面要打好临床基础,读经典,诵经典。中医几千年的积淀,各家自有精华,除重点学习医学典籍外,各家的著作也都要掌握。还要博采精思,不局限于一家之言。熟读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熟诵《药性赋》、《类集汤散歌》、《通脉要诀》、《临证辨舌》;熟谙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五运六气、四诊十纲、脏腑气血、药物方剂。另一方面要精于临床实践。临证时要结合病人禀赋之强弱、地区之南北、四时之气候、病因及病机,准确辨证,遣方用药,配伍得当,方能运用自如。对急症、重症、疑难症的诊治,临床实践锻炼是最有益的。医无浅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至于疑难之病,须经临床实践不断探索,四诊合参,谨察病机,抓住“虚、痰、瘀、毒”四大病理特点,进行辨证论治,方能辨“疑”不惑,治“难”不乱。

师承中医者,要达到“精而深”这一步,最好的方法是跟师多临床,反复临床历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的要点在于思考,思考的前提在于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顿悟。勤学,勤问、勤看、勤记忆;多思考,多领悟,多留心,多总结;精思敏悟,临床实践,融会贯通,你才会得到中医的精髓,掌握其科学内涵。一方面要加深中医本身的功底力度,提高中医本身的诊治能力。而且在医疗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临床疗效必定日益提高,也就能达到精于临床的目标。另一方面从跟师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中医理论,领悟师父的医病思路,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独立的临床实践风格。跟师不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是要求在思路上紧跟师父,随时比较师父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师父,师父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这样学习才会有进步,久之就会步入精通中医的殿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