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中医四诊中的闻诊是否已失传,这个问题我无法确切回答。但是,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闻诊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通过分析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判断其内在病变。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以五音、五声应五脏的理论。中医认为,人的声音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在《黄帝内经》中,五音对应五脏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例如,火病之人,即心脏病患者,闻水声,会感到烦闷和干惊;木病之人,即肝病患者,闻金声,会感到恐惧和害怕。这种理论认为,不同声音的组合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状况,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后世医家也多有述及闻诊的重要性。例如,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声合五音”的理论,认为人的声音可以反映人体的状况。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强调了闻诊的重要性,指出“闻其声,知其病”。虽然现代中医诊断中闻诊已经很少见用,但并不意味着闻诊已经失传。事实上,通过分析病人的声音,仍然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诊断信息。扁鹊云∶闻而知,之谓之圣。寒主静则少语,热主烦则多言。虚则声细,实则声出如常。若精而求之,则以五藏有正声,以合于五音者为常,变则病生,其义蕴载于《素问》、《金匮》者居多。(惕厉子)
凡小儿声音清亮者,寿;有回音者,寿;哭而声涩者,病;散而无声者,夭。(陈飞霞)
凡声微者,气不足;声壮者,气有余;哭而无泪者,实;哭而多泪者,虚。(惕厉子)
发热而静默者,邪在表;发热而烦燥者,邪入里。(周于蕃)
闻声而受惊者,肝虚也。(《集成》)
声浊而重者,感于湿;或声如从瓮中出者,亦中湿。(周于蕃)
言迟者风;言急者火;声高而响者,主内热外达。(周于蕃)
凡痫证,声如羊者,为心痫;声如鸡声,为肺痫;声如猪者,为肾痫;声如犬者,为
肝痫;声如牛者,为脾痫。(《兰台规范》)
声塞者,为痰;声战者,为寒;声壮者,为热。(惕厉子)
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狂言、怒骂者,为实热。久病闻呃者,为胃绝;痰声漉漉者,死。(陈修园)
寒病懒言;热病多语;言壮为实;言轻为虚;言微则气夺;出言而首尾不相顾者,为神丧。(《心法》)
凡病者语言声音,不异于平时为吉,反者为凶。(陈修园)
声哑,于劳损见之,为无治。(周于蕃)
谵语为实,郑声为虚,皆主热。郑声者如梦如呓。(《伤寒论》)
小儿声大而亮者,脏腑充实。如向无大声啼哭,必有一脏阴窍未通,或音如啾唧咿唔之状,主夭伤。(陈紫山)
声虽哑而咳者,水寒伤肺;声如破而咳者,外寒里热。(周于蕃)
出言迟懒,先轻后重者,内伤气虚。出言雄壮,先重后轻者,外感邪盛。(周于蕃)声重鼻塞者,伤风;声暴哑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声浊者痰火。平时无寒热,气短不足以息者,亦痰火。(周于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