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只有推陈出新才能发扬光大星星论道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 http://www.wangbawang.com/
治疗白癜风最好效果的药 http://www.xxzywj.com/m/

昨天看了一段电视剧,说的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召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前,毛主席接受记者采访,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要想发展新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必须推陈出新。毛主席解释道,推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推倒、推翻。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博大精深,老百姓喜闻乐见,但是也有不少的糟粕,这些糟粕就是要推翻推倒。的第二种解释是推动。去掉糟粕,保存精华,中国的文化艺术才会向前发展,才会发扬光大。

我不禁联想到中医,最近人们讨论比较多的就是中医。中医如何发展,中医的方向在哪里,如何让中医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毛主席提出的推陈出新不仅适用于文化艺术,同样适用于中医事业。

中医同样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现在的中医连墨守成规都做不到,怎么可以将其发扬光大呢?不可能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根本,是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即便如此,也会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许多谬误和糟粕。

后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剔除这些谬误和糟粕,并且一代代还把它们发扬光大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论述了这个问题。比如,五色入五脏的问题、五味入五脏等等。

中医素有五行学说,比如一年有五季,春夏秋冬加上长夏,还有金木水火土,还有酸甜苦辣咸等等。

五味入五脏,是非常明确的一个中医概念。但是许多资深的中医专家教授却在这上面犯了很幼稚的错误,给了大众很深的误导,这种错误观念一旦深入人心,会牢牢的扎根于人们的观念当中,尤其是中老年,会积重难返,误人子弟。

前不久看了一期养生栏目,一位中医教授在讲肺脏的养护时,反复强调要少吃辛辣食物,因为辛辣食物会伤害肺,会带来种种不利于健康的后果云云。正好我前不久刚想写一篇文章,就是自己吃辣的体会,因为人体五脏,吃得五味,缺一不可,适当地间隔吃一次猛辣的菜肴,使我的肺部顿感清新,连吸烟都是甜的。当然如果你天天吃麻辣火锅,那肯定是会不健康的。我联想到以前一次也是在健康栏目中看到一位中医教授在讲肾的保健养生时反复说,多吃一点盐,有利于肾脏的健康。虽然这两位专家说的是南辕北辙,但是却殊途同归,就是都误解了五味和五脏的关系。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再次写文章澄清一下,以免人们误入歧途。

五味是入五脏,既不是五味专门害五脏,也不是五味益五脏。中医的学问哲学理念深厚,在中医里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就是一句话:平衡!你平衡了,一切都是好的;你不平衡一切都是坏的。这就是牛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的道理。

就拿盐来说,其性属咸,入肾。肾主水,主脑髓,为做强之官。开窍于四窍,其华在发。一般来说,性功能减弱的人,早早脱发的,白头发的等都属于肾有毛病。你看,里的喜儿长期躲在山洞里,吃不到盐,五味中缺味,满头的秀发很快就变成了满头的银发,直接的、形象的说明了缺盐、没有咸味带来的肾脏的衰弱。同样,咸味过重了,致使肾脏工作疲劳,解毒能力下降,最后也会导致肾脏的疾病。

我们知道了咸味对于肾脏,辣味对于肺脏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其它几味和对应的脏腑是一样的关系。

所谓是指这一味更容易对某一脏腑吸收,更容易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至于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就要因人而异了,切不可以千篇一律,教条的生搬硬套。

五脏除了对对应的五脏有重要的影响外,还会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原理互相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五味互相平衡、互相制约,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

再说说,五色入五脏。

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五行学说术语。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但以此来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实际,与病史和脉证合参,不能机械地硬套。

青、赤、黄、白、黑5种面色与疾病之相关性的中医望诊理论乃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

以五色配五脏。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但必须结合病理实际,不宜机械套用。

以五色辨疾病性质。青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主热;黄主湿;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青色指的是绿色和蓝色以及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中间色。

五色除了用于诊断疾病外,中医还衍生出了五色入五脏的理论。根据五色入五脏的理论产生了五色食物补五脏的说法。那么,五色食物补五脏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呢?未必!

我在五色补五脏的说法不可信中指出:

长期以来,五色对应五脏,五色的食物补五脏的说法被营养专家尤其是中医的养生专家奉为宝典。如果我们认真地考究起来,就会觉得五色补五脏的说法自相矛盾、错误百出。

先给大家介绍一味野菜,当然也是一味中草药,这就是马齿苋,请看下图。

马齿苋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

我们来认识一下马齿苋的颜色。

马齿苋的根是白色的;马齿苋的茎是红色的;马齿苋的花是黄色的;马齿苋的籽是黑色的;马齿苋的叶是绿色的。马齿苋的颜色真可谓五色俱全。

按照中医五色对应五脏的说法:白色入肺,红色入心,黄色入脾,黑色入肾,绿色入肝。你看看,吃一把马齿苋,五色都齐了,五脏都补了,岂不是即省事又经济?效率还非常高。

真的如此吗?我们看看中医对于马齿苋的药效的描述吧。

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幼嫩茎叶。


  

长命菜、长寿菜、五行草、马蜂菜、马马菜。


  

性寒,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肠经。


  

清热解毒,利水去湿,散血消肿,除尘杀菌,消炎止痛,止血凉血。主治痢疾,肠炎,肾炎,产后子宫出血,便血,乳腺炎等病症。


  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等等。

马齿苋的寒性可以去火,但也不是特定的火,特定的去心火,而入大肠经也有些牵强附会,不过是利用了马齿苋的粘稠的汁液达到润肠通便的作用罢了。如果马齿苋真的入四脏,那马齿苋可就不是中药了,简直就是仙草了。可能吗?当然不可能!

我们再来看看绿豆。

心;胃经。

清热;消暑;利水;解毒。

豆科。

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按照五色的归类,绿豆属于绿色,应该入肝经才是正路子,它却偏偏不入肝经,而入心经和胃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凡事都有特例。好吧,我再给大家介绍一种中医常用的药材--莲子心。

莲子心

苦,寒,无毒。

入心、肺、肾三经

莲子心是莲子中央的青绿色胚芽,味苦,有清热、固精、安神、强心的功效。将莲子心2克用开水浸泡后饮用,可治疗高烧引起的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和梦遗滑精等症。也用于治疗高血压、心悸和失眠。

莲子心属绿色,却也和绿豆一样不走正路-肝经,而喜欢剑走偏锋-心经。

看来不走正路的叛逆还真的大有人在。

可能还会有朋友不服,会说,可能绿色的药材会有偏差,别的颜色的中药就会都会循规蹈矩了。果真如此吗?大错特错!

再给大家介绍一种中药--石膏。

石膏

辛、甘,大寒。

清胃热,入肾。

但是石膏的颜色却是白色,应该入肺经,应该与胃和肾不搭界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黑豆,颜色黑色,除了入肾,还入脾入肺。谁能说黑色的不能加入黄色的行列、白色的行列?

还是黑色的芝麻,除了入肾,还入肝经和大肠经。

其实,如果当真找起来,还有许许多多的药物。我要说,不是药物入错行了,而是中医自己强行把它们划分了,强行的给它们定了性。而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是异想天开的,是为了凑五行的数罢了。

我们继承文化遗产,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获得营养而不至于中毒。

包括中医的以型养型,就是吃的像什么就补什么,吃核桃,核桃像人的脑子,吃了就会补脑,就会聪明。我没见哪个考生是靠吃核桃考上清华北大的,考上清华北大的都是自己勤奋学习的结果。吃进去的东西要是都变成自己的东西想起来也够恐怖的:吃猪脑子变傻了,吃螃蟹横着走了,吃兔子豁嘴了,吃羊头头上长角了。可能吗?不可能!简直就是愚昧!

吃进去的东西自身的结构都已经被打乱,完全变成了一份营养,而营养送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完全是按需分配。这已经和原来的物质形状没有任何关系了。怎么就说吃啥补啥呢?

那么,五色到底和五脏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五色和五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五色和五脏绝对不是吃的关系。而是五色通过我们的视觉影响我们五脏的情志的关系。是五色影响情志,通过情志进而左右五脏的健康状态的关系。

古人可能早就发现了色彩会影响人的情绪的规律。比如,红色会使我们兴奋,会使我们亢奋,会使我们的血压增高,会影响我们的;

黑色会使我们恐惧,会让我们惊恐,会让胆小的人吓得屁滚尿流。而肾开窍于二阴,所以认为黑色和肾有关系;

黄色代表土,我们看了会感到厚重、踏实,会让我们吃饭吃得香,所以黄色可能与脾有关联;

白色代表了素洁、纯净,而肺乃呼吸之器,我们也期望吸进的是洁净的空气,而咳出来的痰也是白色的为佳,一旦痰变为黑色、红色、黄色,就会产生疾病。所以认为白色可以影响肺的功能;

绿色和蓝色代表了生发,代表了舒展,代表了生机勃勃,这与肝的特性极为相似,因为肝喜舒,那么所看看绿色的东西会使人心情舒畅、身体舒展。一些人会认识到颜色与健康的关系,于是在家里、在庭院养上几盆花草,经常看看,以求得到相应的五脏健康反馈。其实错了!

我认为,五色之所以影响五脏的情志、进而影响五脏的健康,不是一点点的花草的点缀,而在于大面积的渲染。如果养两盆花,一簇绿叶点缀着几朵红花、黄花什么的,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过是一点心理暗示而已,不会影响到五脏的健康全局。

为什么我一直主张要想健康就要多去大自然,就是去到农村、郊外,进到树林里、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身处绿草茵茵,浓绿的渲染通过我们的眼睛,侵染我们的五脏六腑,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五色中最能影响五脏的颜色就是绿色,而最能影响的五脏就是肝。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而我们最与火有关的也是肝。

虽然也会有心火,也会有胃火,也会有肺火。但是,在健康状态下,经常微调我们健康的就是肝火了。肝火可以伤脾,可以伤肾,可以伤心,可以说,现代的许多疾病,急性的、慢性的疾病最终都会牵扯到肝。而肝又是最容易受外界干扰的脏器。正因为肝的特殊性,以及肝开窍于目,这也使得我们在处理肝的问题时变得容易和简单。除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外,心情放松、减小压力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一个人的修养还达不到一定境界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去大自然,使自己融化在蓝天白云下、融化在草地的绿色里,这样,你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忘记了烦恼、忘记了忧愁、舒展了心情、开阔了眼界。

一天也行,半天也可,胜过吃任何的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而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只管享受自然绿色的免费大餐。退一万步讲,如果你实在放不下金钱、放不下地位、放不下工作、放不下应酬,那么,你还可以通过室内的色彩渲染来得到一定的效果,虽然这和大自然相比是九牛一毛,但是还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我个人建议,室内尤其是卧室和客厅尽量的以蓝绿色为主色调,这样,你在蜗居的小天地可以稍稍获得一些静心舒展的暗示,多多少少可以缓解一下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室内最不适宜的颜色就是暖色调,大红大粉的颜色会使你本来压抑、烦躁的心情来个火上浇油,会变得暴躁、愤怒、好斗,甚至失去理智。尤其是年轻人不宜使用暖色调,就是这个原因。其他颜色,比如黑色,会让人压抑和恐惧,黑色或者深色最不适于老年人和常年生病的人。

说了这么半天,我们回到正题。谈谈中医的发展和继承问题。中医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壮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以张仲景为代表的伤寒派,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脾胃派,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以刘完素为代表的寒凉派,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其他的小的派别更是多如牛毛。

这些名医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理论,但是都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高度看待中医、发展中医的。本来黄帝内经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辩证的思想体系,为什么到了后来越来越分化了呢?这就如同盲人摸象,每个人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侧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整体,更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就是问题所在。中医人为的划分派系,不能真正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智慧,不能整体看问题,不能辩证看问题,为以后的中医早已埋下了祸根,所以在今天科技发达的西医面前不堪一击,就不足为奇了。中医要想真正的走出困境,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推陈出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