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用中医基础理论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个关于宠物的诊疗案例,说的是宠物主人的一个误治,狗表现的是表寒症,但他用的土霉素和川贝枇杷止咳糖浆,都是凉性的药,类似这种误治不单是在宠物上发生,在猪上也有发生,在人上面也有发生。

这些问题如何避免?就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

今天和朋友们聊一聊中医基础理论,我尽量说的简单一些,按照我的理解,因为我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也走了不少弯路,现在结合我的一些经验作个分享。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咱们要谈的就是气一元论,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玄幻,所有的物质都是气,这个怎么理解呢?这其实显示了咱们老祖宗这些哲学家的伟大,因为现在学了物理和化学以后,学到分子再学到原子、质子、中子,如果再看看高级分析化学或者高级有机化学,其实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是在运动的,都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在运动,通过这个来理解咱们老祖宗的气一元论,就比较好理解了,但这个对后期整个中医临床的作用不是太大,大家知道有这个理论,知道气是运动不息的就可以了,咱们平常说的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指的就是气的运动。气一元论出来以后,它分了个阴阳,阴阳需要好好理解一下。阴阳原始的状态指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就是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阴。后来中医把阴阳哲学体系纳入到中医体系里以后,它代表的含义就比较多,其实在中国的哲学体系里边代表的意义更多。

书上说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阴和阳是离不开的,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夫妻俩想生个孩子,离了男人、离了女人,都是完不成的事情,这就是阴阳互根。

那阴盛格阳、阳盛格阴,这都是死症,治不好,这就是阴阳不能互根,阴阳不能离绝。

阴阳还是互相转化的,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要注意有时候阳指的是功能,阴指的是物质基础,有一句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举个例子,比如经常见到的金匮肾气丸,是六味地*丸加上桂枝、附子,桂附地*丸是用肉桂替换了桂枝,补阳的力量就更强一些,不管金匮肾气丸还是桂附地*丸,桂枝、附子的用量都比较小,虽是补肾阳的,但它都以补阴为主,稍微加了点助阳的药。

还有一个是气和血的关系,比如最典型的一个补血方剂叫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在金匮要略中的原方是当归6克、*芪30克,大家一看是当归补血汤,照一般的理解补血应该以当归为主,但这个方剂很明显是以*芪为主,*芪30克,当归只有6克。在气与血的关系中,“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要生成必须靠气的运动,就是气的功能,这在张仲景的当归补血汤方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气就是阳,血就是阴。

阴阳在不同的阶段或者在不同的场景,代表不同的性质,比如寒、热,热就是阳,寒就是阴。寒热也会互相转化,比如心与肾的关系,有时说心肾不交,正常心在上面,心火要下于肾,才能使肾水不至于太过寒凉,肾水须上济于心,才能制约心火,这叫水火既济。如果有外邪来了,或感受了热邪,心火越来越旺,热邪就伤水,专业点说就是热邪伤津。这样多去理解,才能真正学好中医。

还有阴盛阳衰,或者说阳衰阴盛,一般都是说阴盛阳衰,阳衰是相对的。举个例子,好比说普京他们夫妻俩,离婚了,普京是总统,从家庭地位社会地位来讲,可能两个人就有点不匹配。在中国常说结成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很多不门当户对的,确实大部分过得不太幸福,当然也有幸福的。这个就相当于阴阳,男同志是阳,女同志是阴,普京太强势,相对来讲他媳妇就比较弱,应该是阳亢,阴相对就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阳抑制一部分。还有一种情况是阴盛,比如说在社会上可能会见到有些是上门女婿,在这里仅举例,大家不要往自己身上联想,女方家庭特别有势力,特别富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上门以后,就类似于阴盛阳衰这种状况,举这个例子是想尽可能让大家理解这个事情,理解阴盛阳衰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如果是相对的,就要滋阴。阴衰,阴相对弱一点,就要滋阴,阳衰的话就要补阳。如果阳太过盛,肝阳上亢,就用钩藤、*芩这些清肝热的药,或者平肝阳的药,把它清掉。比如在治高血压的过程中,我在开方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滋阴清热,一定要滋阴,不能只平肝潜阳,这样才是标本兼顾,平肝潜阳只是治标,滋阴才是治本,这是治疗高血压的一个思路。

阴阳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但是仅靠阴阳的关系,有些东西又不太好解释,所以古人把五行的理论又纳入到中医体系中来。下次和朋友们分析一下五行,欢迎朋友们多多讨论交流。

经过这次新冠疫情后,大家对中医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觉得中医太伟大了,不像原来,在民国时期差一点把中医废掉,幸好前人或者说近代的前辈们比较努力,没把中医给废掉。

大家一般认为中医相对来讲见效比较慢,但是找我开方的很多朋友,我通过实际行动让他们改变了这种观念。中医如果辩证准确了,用药也准确,见效是非常快的。理、法、方、药,分析理的时候,也就是分析病机的时候,全靠中医基础理论。大家觉得中医不好学,一听中医就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那怎样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中找到正确的路,进去了以后不迷路?这就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要看一些比较正规的教材,因为我也曾经困惑过,特别是看一些医家的书,有些人的书水平确实不高,会误导读者,导致学中医的朋友就学得比较困惑。当然我讲的内容可能也会讲错,朋友们多多理解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