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脉诊处于四诊中的什么位置 [复制链接]

1#

中医脉诊,有过一度被神化,到现在仍有人认为单凭切脉,就可以对病况了如指掌。脉诊有这么神奇吗?事实上,神化脉诊,或过度夸大脉诊的作用,对中医并无多大好处,反而使中医陷入更大的误解。

中医讲四诊合参,并非只是无凭无据凭空捏造。不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医实践的结果。中医强调望闻问切,是为了从多个方面对疾病全面把握,因为你单纯从一方面入手,很容易以偏概全,就无法掌握疾病的本质。切脉只是多种诊断方式的其中一种,盲目夸大有害无益。

《伤寒论》是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著作,但其中关于脉诊,没有像现在这样搞得很复杂,也就沉浮弱细迟数紧几种。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确诊率。《伤寒沦》中诊病方法多种,比如阳明腑实证的腹诊,还有占多数的问诊。釆取多种诊断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找到病病的本质。中医的所谓四诊合参,重要性就体现在“参”字上,单个的诊病方式,到最后都要归结到“参”字上。换言之,望、闻、问、切在没有最终的合参之前,四诊都是作为参考,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仅凭切脉,就断定对疾病的了如指掌。这是对中医脉诊的错误理解。

中医有句话叫“脉是不会骗人的”,意思就是在四诊之中,除脉诊之外,其它诊断方式会存在或多或少误差。比如问诊,中医师问的可能存在差别,而被问者的回答,限于个人感受体会,回答也这样那样的区别。但这并不表明问诊就变得可有可无。问诊的技巧在进一步的追问,直到意思被完全确定为止。比如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多,再问怎么个多。每个人对小便数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问者做到善于提问。问诊过程比较耗时,所以现在的中医师几分种看一个病人,其能否做到正确诊病,是令人怀疑的。

脉诊不骗人不假,但脉诊所呈现的一种脉象,并不一定表明就是一种确定的病况。脉浮可以作为表证的依据,同样的,浮脉还可以表明浮阳外越,这已经是危证了,若当外感治,则生命立危无疑杀人。

中医是门严谨的学问,如何看待四诊,怎么理解四诊,决定了一个中医师的治学态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