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脉定治,山西名老中医刘绍武临证秘要 [复制链接]

1#
病*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kuangvs.com/shenghuo/20220802/2737.html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平均每日诊治百人,几乎每诊必准,每治必效,令患者觉得神奇,令学者觉得不解。每每问及,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道:“四脉定证”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在风平浪静,晴空万里时作用不大,可作参考,而在波浪滔天,暗无天日之时,却能指示方向,学者如果能够通晓四脉,评出三不等脉时,就可以毕业了。

刘老的临证秘要,便是四脉定证、四证定性、四性定病、四病定治,简称之曰“四脉定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独到的辨证施治指南针吧~

四脉定治秘要

文/郭维峰郭凌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并总结编撰了大量的脉学论说和专著。

各家对脉的分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八脉之多,临床上多主张脉证相参,虽也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之说,但无具体指征。

名老中医刘绍武医师,深入研究古典医论,旁触诸医百家,在运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总结了溢、聚、涩和弦长四脉定治的经验,广而用之,简便效奇。现就笔者随师学习领悟,拙论探秘,略而述之。

四脉特征和见证

1、溢脉

溢脉亦称上鱼际脉。切脉时,凡寸口脉超越腕横纹,甚或直达鱼际者,故名。

轻则按之微微跳动,重则突出皮肤,可见跳动,更甚者如蚯蚓一团,盘卧于鱼际之上。

古代医家对此脉已有论述:

有的认为“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有的认为“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有的认为“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有的则认为“脉同病异,不可一例论也”。

综观其说,多认为上鱼脉为情志所致之阴阳失调,病异而脉同,是肝阳上亢之征候,此与我们临床观察相符合。

凡具有溢脉的病人,多为外向性格,常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不寐多梦、恶梦尤多、心慌耳鸣、口苦咽干、记忆减退等,其证多在上焦。

此脉症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侯相似,且以亢奋型见著。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病、精神分裂症和高血压病等。

2、聚脉

上鱼际脉是满而溢之,出寸口;聚脉与其相反,是敛而收之,聚关部,又名聚关脉。

切脉时寸尺俱弱,关部独盛,或宛如豆状,甚或似杏核突起于关部。

此脉未见于古医书,但类似短脉之描述,或曰“短则气病”,或曰“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也”。

凡此脉之患者,多为内向性格,常见心情抑郁,忧思少言,胸胁烦满,胃脘胀闷,纳差叹息,失眠多梦,精神倦怠等,类似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抑郁型。诸证多在中焦,常见于神经衰弱、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

3、弦长脉

弦长脉是一种复合脉象。切脉时,三部端直以长,绷紧如弦,超越尺部。

病位多在下焦,常是痰湿淤滞为患。此脉患者,多为消瘦体质,常见腹满纳呆,腹中雷鸣,少腹胀痛,常喜热食,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困疲乏,或阳萎早泄等。

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病。

4、涩脉

涩脉历代医家有详细描述。如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或曰“如刮竹皮”“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等等,尽管都是形容往来涩滞,而临床难于领悟。

刘氏把涩脉归纳为“三不等”,即切脉时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这样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

涩脉患者多见心慌心烦,胸痛憋闷,身重短气,少寐恶梦,疲乏无力,或四肢麻木等症状。常见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月经不调等病。

四脉的主方及组成

刘氏以上四脉,都自拟了一个相应的方剂,以脉定证,选方定治。

1、溢脉主方——调神汤

柴胡15克,*芩15克,*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枝,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10克,车前子30克。

本方由《伤寒论》中的柴胡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前七味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即以紫苏子易半夏,降气而无辛燥之弊;川椒代生姜,温中而不伤阴,使方剂性平,以利久服。这是刘氏协调疗法中惯用的主方,协调整体,调解阴阳。

调神汤共12味药,由四对矛盾、八个矛盾面组成。其中寒有生石膏、*芩,热有桂枝、川椒;补有*参、大枣,泻有大*、车前子;升有柴胡,降有苏子;散有柴胡,敛有牡蛎。由于寒热、补泻、升降、散敛共用,使全方成为一个双向调控的性质,不仅利于久服,而且具有调节阴阳,使失调得以调整之良效。

2、聚脉主方——调胃汤

本方系由《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加减而成。即由小柴胡汤变方加川楝子30克、五灵脂15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大*10克而成。

方中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平复阴阳;陈皮、白芍取枳实芍药散之意,平肝缓急,治心下满痛;川楝子取金铃子散之意,理气止痛;五灵脂取失笑散之意,活血化瘀。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温通止痛之功。

3、弦长脉主方——调肠汤

本方是在调胃汤的基础上去五灵脂加小茴香而成。

其中川辣子和小茴香(15克),乃取三核二香汤(橘核、荔子核、川楝子、小茴香、木香)之意,寒热并用,疏肝理睥,温中散寒,使寒热得化;配大*使肠胃湿积得以荡涤而除,推陈生新。

4.涩脉主方——调心汤

本方乃由小柴胡变方合百合乌药汤、生脉散加味而成。

方中小柴胡汤协调整体,宣通气机,和解阴阳。生脉散(*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5克)强心健脑;丹参30克、郁金15克活血化瘀,疏肝益气;百合30克、乌药10克和瓜蒌30克,宽胸宣肺,行气止痛;生牡蛎安神定悸。

四脉复合的治疗

四种脉象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二种、三种或四种脉象同时出现,四脉共可演变出15种脉症:

溢脉,属于阳亢型;聚脉,属于肝郁型;弦长脉,属于脾虚型;涩脉,属于气血虚型;溢聚复合脉,属于阳亢气郁型;溢弦脉,属于肝亢脾虚型;溢涩脉,属于阳亢血虚型;聚弦脉,属于肝胃不合型;聚涩脉,属于肝郁血虚型;弦涩脉,属于心脾两虚型;溢聚涩脉,属于阴阳中枢失调型;溢聚弦脉,属于阳亢肝郁脾虚型;聚涩弦脉,属于气滞血虚脾湿型;溢涩弦脉,属于阳亢心脾两虚型;溢聚涩弦脉,属于紊乱多病型。

临床上对于这15种脉症,治疗的原则是:单脉单方,复脉合方。

如溢涩脉者,处以调神汤合调心汤;聚涩弦长脉者,处以调神汤合调心汤,再含调肠汤。

凡合方通常就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新方剂,或日调神心汤、调神心肠汤等等。合方用药的原则是,凡重复药味者,只取一方之量,而不是诸方药量相加。

四脉并病兼证的治疗

临床上除四脉的15种症侯群之外,往往并有其他病或兼有其他证,这样情况就复杂了,但在刘氏的“三部六病”辨证治疗系统中,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1、舍证从脉

若四脉与六病(表阳病、表阴病、中阳病、中阴病、里阳病、里阴病)同现,当以先治六病,舍脉从病;若无大寒、大热、大虚、大实的“六病”同现,则皆可舍证从脉,以脉定证。

2、脉病同方

若临床脉象病证相应,则以脉定方而尽括之。如见涩脉,病人又有冠心病或心律紊乱,本为病脉相一致,仅以调心汤治之。

3、脉病并见

则以脉之主方与病之主方相合而治之。刘氏的“三部六病”治疗系统,基本上是贯穿着一病一方、一方多病的思想,对每一种病,或每一类病都拟制有相应的固定方剂,为辨脉、辨病、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简便易行。

如患者有涩脉,而又有肺气肿者,可以涩脉主方调心汤合肺气肿选方调肺汤(小柴胡汤加麻*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萎30克、沙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粟壳5克)而治之。

4、脉证相兼

通常以脉之主方加兼证之相应的药物。如涩脉而兼有下肢浮肿者,则用调心汤合利水的半决渎汤(金银花30克、丝瓜络15克、车前子30克)即可。若涩脉兼见外感时,则用调心汤合表阳病主方“葛根麻*汤”中的一味主药葛根即可。

四脉验案的体会

刘氏的四脉定治,尚有许多技建木医社巧以及用药的经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现仅收验案中的一些经验剖秘如下。

1、以脉求证,多有神验

临床上切脉后,常不用病家开口,便能探知其证,从心理上征服病人,多得神验。如一位四十岁的农村妇女就诊时,见两手关脉似杏核突起,当时疑为腱鞘囊肿,触之跳动,即知为气病之候。

便问病人:“你心里有气?”不语。又问:“有大气”!仍淡然处之。再问:“至少在10年以上!”病人猛地站起,反问:“你咋知道?”刘老笑指脉说:“病都在这。”

病人顿时打开话匣子,两眼挂泪,陈述了十年前她丈夫被错判死缓入狱,次年10岁儿子患*痢夭亡,次年婆母病故,因丧事和兄弟们闹气……共五件伤心事,有气无处诉,得了“心脏病”。

丈夫陪诊哀求医生治疗。经检查,告其无心脏病,夫妇不信,遂收入内科,并处以调神心胃汤治之。

一周后病人豁达神定,自动出院,携药乐归。像这种以脉明证,病人当场落泪的事,屡见不鲜。

2、以脉定治,常有奇效

一男性患者,某厂工人,因半身不遂抬来就诊。述西医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诊之项痛,脉聚关、双上鱼际。刘老遂处以谓神汤加*芪克(取补阳还伍汤之意)、葛根克(针对项痛),重剂投服。一剂即可爬床活动,6剂可乘公共汽车就诊,18剂而愈。再续服以后疗。

另一老年妇女,患股骨癌,疼痛难眠,求治于刘,见有溢涩脉,脉选定调神心汤方,又合治肿瘤之攻坚汤(王不留行克、夏枯草30克、苏子30克、牡蛎30克)煎服,3剂痛减,8剂而痛止,连服剂,脉退病除,拍片复查,病状消失,医生称奇。现已3年,仍健在。

3.以脉预测,有益保健

有的病人,临床症状尚不明显时,而脉象早已显露出来,这对于预测健康是很有意义的。临床曾劝涩脉患者早治病、防未然,病人常因无症状而漫不经心,结果导致冠心病的发作,悔恨不已。

依此,我们在电子计算机《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中,已根据脉象设计了健康预测系统,临床验证,多获良教,深受患者们的欢迎。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医药研究》年06期,作者/郭维峰郭凌,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建木医社所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