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773.html释家有三个基本学业,即:戒定慧,并以此构成释家理论的整体。戒说的是防止语言,行为,思想的过失,包括五戒,八戒,十戒等不同的戒律。这与中医养生论中的讲求饮食调养,动静调养,心性修养是一致的。
释家的定指的是摒除一切烦恼和欲望,没有杂念,专心致志,以观四谛,从而进入正审思虑,人定修持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释家的烦恼?这指的是与释家正道相反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是负性的,错误的,有害,有罪的,在释家看来一切烦恼都是虚妄。而作为病因的烦恼,包括七情致病的主要内容,造成人性情偏颇,导致心身疾病。这时候释家医疾靠心,慈悲医病。
《摩诃止观》中论述修习养性应:具五缘,弃五盖,调五事。具五缘是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劳,近善知识。弃五盖是指弃贪欲盖,弃目真盖,弃睡眼盖,弃掉悔盖。调五事是指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而这与中医养生学八诀异曲同工,即悦情志,戒私欲,远房室,适四时,节饮食,常运动,顺性情,服药饵。中医养生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病能力,胸怀宽广,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故能保脏腑安泰。
中医养生注重日常培养,并根据四时节气阴阳变化提出了以内因为主的养生方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
禅的真正内涵并非逃避生活,而是智者所持有的探索真理的方式。禅有时是出世的,出世的目的是更好的了解人世,更冷静地观察世界和人生。从而创造出另一种积极的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生活艺术。明代袁了凡《静坐要诀》认为“修禅之法,行往坐卧,总当调心”并提出调心三法:一为系缘收心,二为借事练心,三为随处养心。这就和中医养生学的注重内在情志的调养一致。
禅在顿悟之后并非无所事事,仍将自我融于现实生活之中,以平常心体验“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即“以禅悦为味”获得轻安静寂之妙味,神宁形适之安乐,此内在的渐修正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而这种禅定之修与中医学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防患于未然的养生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