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7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 [复制链接]

1#

图集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委副书记、院长*璐琦,中国医院原副院长仝小林院士,中医院副院长李浩,中国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杨志旭,中医院急诊科护师徐明,中国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杨金亮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中医科学院*委副书记、院长*璐琦院士

疫情发生以来,*璐琦院士率领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逆行”而上,医院,医院重症病区。*璐琦带领医疗队,边救治,边总结,边研究,研发化湿败*颗粒,获新药临床批件,成为我国首个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同时,完成三项随机对照试验,以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证实化湿败*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用科学数据阐释中医药传统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色。

为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高中医药临床救治效率,不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璐琦多次组织专家制修订国家《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四、五、六版中的中医诊疗方案,指导全国战疫。

中国医院原副院长仝小林院士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院士提出“寒湿疫”理论指导疫情防控,拟定中医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被纳入国家中医诊疗方案;创建应急响应下的社区防控新模式“武昌模式”;牵头制定第三至七版《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新型冠状病*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在武汉合作单位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防治全过程的临床研究,获得3项传统中药制剂备案批件;多次参加国际“新冠疫情防控”交流会议,分享中医策略及成果;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

中医院副院长李浩

李浩作为一名中共*员,年初,面对汹涌疫情,他主动请缨,奔赴武汉,医院接管南一区42张病床,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危重症患者。

武汉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李浩带领医疗队凯旋返京,刚刚完成隔离,得知需要组建中医医疗专家组前往海外执行疫情防控指导任务。李浩再度请缨,带领23名医护队员第二次前往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中医药行业第一个到国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医疗专家组组长,他将武汉经验与海外疫情的新特点有机结合,带领团队实现感染者“零转重、零致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三零”目标。

中国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

年1月21日,齐文升作为首批国家高级别中医专家组成员飞赴武汉,参与制定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1月25日,以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组长身份再次赴鄂医院南一区病房,为患者辨证处方,大幅提高中医治疗率;并参与中医诊疗方案制定,从事高风险、高强度防疫一线工作66天。5月5日,作为疫情防控指导专家组成员前往海外抗疫,克服高温、物资匮乏、核酸检测困难等艰苦条件,实现例确诊人员核酸阴性、全部清零,中药使用率%。

他主持了新冠肺炎课题3项,主编及参编相关论著2部;主持研发“神术解*颗粒”获北京市药监局审批作为院内制剂治疗轻型新冠肺炎;参与研发“化湿败*颗粒”获临床试验批件并上市。

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杨志旭

杨志旭作为一名有多年*龄的老*员,接到上级组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的通知后,第一时间请战并光荣地成为了医疗队一员。抵达武汉后,杨志旭了解情况后立刻进入病房开展工作。医疗队确定医院南一区病房,杨志旭主动承担了病区管理工作。一线医护人员不足,患者病情较危重,面对这些复杂局面杨志旭凭借多年担任ICU主任的经验,一一化解。杨志旭用行动诠释着“敬佑生命、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践行着中医人的情怀与担当。

中医院急诊科护师徐明

作为一名90后,徐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向*组织请缨,驰援武汉。在武汉奋战的日夜,徐明一切以患者的健康为第一位,在提供专业的护理基础上,积极投身优质护理服务。从协助患者翻身和喂饭递水,到为病房修理清洁消*厕所下水道,徐明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全身心地投入到患者的救治与照护工作中。在支援湖北回京休养期间,徐明再次扛起了中医国际医疗专家组任务,随队远赴海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杨金亮

年1月25日,杨金亮作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成员逆行武汉抗疫,医院南一区,负责病区一线工作期间,从事高风险一线工作66天。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39人,主持抢救20余人次,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5月5日,作为疫情防控指导专家组成员前往海外抗疫,克服艰苦条件,对全部例确诊人员门诊面诊及人次的远程诊疗。此外,他参与了多项新冠临床科研工作,包括研发新药“化湿败*颗粒”获临床试验批件并上市,作为团队骨干研发新药“神术解*颗粒”获北京市药品监督局审批作为院内机构制剂用于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等。

责任编辑:孙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