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次看病,都要详细描述病情,真有用吗精讲 [复制链接]

1#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因就是遵守或者依照的意思,时之序是指时间的顺序,也就是指自然四时规律。此因时之序告诉我们圣人们能够遵守四时的规律,并以自己的行为与四时合拍。

所谓传精神是指圣人们因于天时,从而使得身体内精气神之间主导有序、五行运转畅达。

什么是服天气?就是指一些修行人可以吸纳更多的天之阳气,与天进行气的交换,从而获得更多宇宙的能量。我们的百科释义居然将服气解释为呼吸吐纳,这是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宇宙观所致。

什么是神明?我们人类生存的宇宙为神气精三层级结构,但每一层级结构中,又是系统性的,比如在太阳系中,太阳就是太阳系神的主要来源,而太阳系神又被银河系神所主导。我们人类也有神的主要寄居地,那就是心。人类被宇宙赋予高智慧者,赋予人类最有价值的目的在于: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的明者。然而我们所看到的是,人类当今背离了上天的旨意,成为了糊涂者。明的关键在于神的灵性,而人类神气越旺就越容易神明。

这里的通神明一方面告诉我们要独立守神,让自己的神旺盛,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让旺盛的神明主导我们的身心,这样人类才会走上正途。

我们中华民族生长的土地被称为神州,并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信什么*神,而且我们中华民族信奉自然规律,自然中有神气精,而神主导着这个宇宙。我们中华民族懂得应四气而调神,懂得让神明主导我们的身心,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这方土地被誉以神州的真实因由所在。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若我们人类的行为不能跟从天阳的脚步,则九窍就产生一些阻滞不畅或者功用失常的状况,比如大便秘结,或者小便淋漓不畅,等等。为啥说内闭九窍呢?因为九窍都是为五脏六腑服务的,都是五脏六腑的外延,任何九窍功用的失常,都是由于五脏六腑出现异常而导致,因此这九窍虽在外,但其根源在于内在的五脏六腑失常以致于影响相关外延的功用。

前面我们说过:肌和肉都是指人体上的软组织,如果说有啥区别,肌是指绷紧、有力的肌肉,而肉指松弛、柔软的肌肉,所谓外雍肌肉就是说邪气侵入肌肉组织。从上面内闭九窍、外雍肌肉两方面说明,人类丧失与天之阳气同步以后,导致从内到外、从肌肉到九窍都会出现许多异常状态,也就是说人体会出现疾病。

卫气散解,我们先说说何谓卫气?卫气就是指位于人体体表具有防卫能力的阳气,散解就是指消散和松懈无力,卫气散解就是指行于我们人体体表的卫气也变得能量和能力都呈现不足的状态。此謂自傷,氣之削也。这两句就是对前面人类丧失跟从天之阳气的脚步以后,会出现从内到外、从九窍到肌肉等等功用的异常,也就是导致人类出现种种疾病状态下的总结。告诉我们:这些疾病的缘由都是因为我们身体内的阳气不足所致,而阳气不足是由于人类不与天阳相应所造成的内伤,是人类的自作而造成的。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这句话可以说是经常被中医界引用的,以说明阳气的重要性。这个所字是最难确定其所指的,有的专家认为所就为场所,如果将所看做场所解释,那么这个场所就是指阴了,整句话就是在强调阴的重要性了。但以这篇文章的顺序和整篇文章的用意来看,这里的所字是代指前面论述的事物,也就是代指阳气、天与日。

再说一下彰字,彰,著也。明显而显著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阳气就象地球万物生存环境中的天和太阳一样,假如地球万物失去了天空和太阳的话,万物就会枯萎;假如人类失去了阳气的话,人类就会折损自己的寿命。我不知道这里折寿一词是否是此篇是文献中最早说出来的,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明确了怎样的因素是折寿的原因,真的慨叹我们中华先民的智慧。

在我们中医界以及大众媒体宣传中,只要宣传中医就必须给出所谓阴阳平衡观,也就是在强调阴与阳是同等重要的,是必须同量存在的。当所谓阳的量超过阴以后就为阳盛,这不好;当所谓阴的量超过阳以后就为阴盛,这也不好。还有所谓阴虚和阳虚,都不好,只有阴与阳的量相等才好,这是当代中医界里和传达给大众的所谓中医观念。

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阳气的重要性与天和日相比,直接与寿命相联系。在中华文化体系里有一部奠基性著作,叫做《易经》,其在论述乾卦时,彖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其在论述坤卦时,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从乾以示阳,曰:统天;从坤以示阴,曰:顺承天。由此可见在中华文化体系中,阳与阴并不是平起平坐的,各有其使命,不知从何时起,在我们中华文化体系中竟然出现阴阳平衡这样完全背离经旨的观念,还大行其道,成为最基本的中医观念,在这样一种背离中华文化经旨的中医观念指导下,中医的疗效可想而知,还会白白折损和戕害很多人的寿命。

中医应该包含术、艺、道三个层级,只是如今的中医体系,也只是强调术的层面,即缺乏艺术性的师资的熏陶,也缺乏道的观念,也就使得本来中医是中华文化下最充分体现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技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可以任意编造的技术体系。

说到中医成为任意编造的技术体系,最显著的莫过于中医四诊了。说到中医的四诊,大众恐怕都知道,就是望、闻、问、切,我不想解说什么是望闻问切的真正含义,就拿这四诊哪个最重要来说,恐怕从大众的体会来说,还是中医大夫最必不可少的方法就是问诊了,每个病人坐在大夫面前,都得主动或者被动先详细叙说一下病情,然而其他三诊也只是聋子的耳朵-配的,大部分大夫也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因此病人已经将病情说清楚或问清楚了,似乎大夫不用那三诊也早已了然于胸了。

甚至有的主任医师都不切脉,比如看到一个丹*病人立即就会告诉病人:你去输输液吧!如果病人提出想吃中药,马上就会开出一个清热解*的药方,告诉周围的学生说,这样的病人需要加哪些种类清热解*的中药,而这样的情景在中医临床上是可以常常见到的。

在中医界贬低切脉的中医专家可不少,理论依据似乎还很正统,那就是《*帝内经》有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从这个排序和用词看,显然切脉属于最末的地位,也因此那些中医专家们绝大多数不重视脉诊。要知道,我们中医的诊治疾病的着眼点在于气和神层面,而四诊中唯有脉的诊断,没有明显的形和色的参与,也因此最需要大夫的功力来分辨病人身体内气和神的状态。

医圣张仲景是一位伟大的实践家,也因此其著作是非常贴近临床的,在其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中,非常明确地以提纲的形式告诉我们:脉证并治。证可以看做那三诊的代称,也可以看做四诊后的结论,但这个脉却显而易见地确立了其地位,这是实践家的提醒,而此提醒是符合中华文化体系的,是符合中医之道的。

问诊在中医体系里确切地说应该称为校诊,当我们中医大夫通过切、望、闻之后,应该是心中有数的,只是一些方面的程度不好把握,因此大夫此时应当主动说出这个病人的一些病况,并告诉病症的主要症结所在,但也会通过极少的询问来确认自己对于某些方面程度的认知,仅此而已。

而只有大夫通过切、望、闻三诊后,大夫来阐述病人的病况为主要形式,大夫才是真正明白了患者身体内气和神的状况,否则患者主动说出的也只是精层面的诱导,大夫也只能西化为精层面用药,离中医的思维相差万里,疗效自然不会好。

精讲《*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37

本文系东方郎中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