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时代,学中医的人普遍的基本功都很差,经络循行的原文,大部分人都背不下来,更不要说什么经络辨证了。这样的话,给病人扎针就不知道该怎么取穴,各种穴位乱扎一通,稀里糊涂的,又怎么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呢?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所以很多人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显然跟针灸的治疗思路是完全背离的。《灵枢》讲:“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标幽赋》曰:“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是治病的导向。而十二经络是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学好针灸,必须回归经典,把十二经络的循行走向、主治所及搞明白,才能进行系统全面的经络辨证,见微知著,按图索骥,找出病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予以针对性治疗。
针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体系的突出代表及精髓所在。而在如今的针灸界,各家各派的针法很多,各有特色,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为什么扎针时有的穴位有效果,有的穴位没效果?为什么有时扎了很多针也收效甚微,而有时一两针就能立竿见影?个中缘由还真大有门道!
怎样扎针才有效果?作为一个针灸医生来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比较得心应手?怎么样能把你这个穴位一扎就要起到效果?首先要把穴位取准,那么取准以后我们怎么扎?扎上就行了吗?还得有一番精心的调理。扎针不要急着胡冲进去了,上上电就行了,这不是针灸医生。咱们老祖宗自古以来没有电,咱不上那个。上电,从利弊上来看,以前有发生断针的情况。扎上针以后,上了电以后,出来的针你自己看看,你都不用看什么,就拿手一摸,好像有阻拦了,你要是再细细一看,它就有残缺的地方。什么意思?就是电解,把那个针损坏了,有腐蚀了,一缺损,它就可以断了。电针往往是这样弄的,你到显微镜底下看,残缺,很容易断针,这是电针里头的一种容易出现的情况。那么咱们一般扎针,就是“轻针慢捻、慢针细捻”。针扎的时候一定在皮上,好比蚊子跑到你手背上的时候,它到了你哪个部位,你能感觉得到,哦,蚊子来了,就是你的感觉,它到了这个地方,这个针也是。针头要是到了某个部位上,轻轻地点到皮肤上的时候,轻轻地往里刺。当然,皮肤有感觉刺痛,是要疼一点,但是这个疼任何一个人都能忍受得了。你就轻轻地、慢慢地往下压,进针的时候伴随捻针,进了皮肤它一般就不疼了。“轻针慢捻”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一下子进去,要轻针、慢捻。到你有了感觉以后,这才叫“慢针细捻”。“慢针细捻”要干什么?既然到了穴位上了,要发挥效果的时候,你就看是朝上了,还是朝下了,感觉是什么?上来下去的。到了一定的疼痛,到了你所要求的部位了,这就是“针之要,气至而有效”,“慢针细捻”达到了,酸酸胀胀的。这个时候你一滞针,滞针干什么?滞针以后,你的意念,意到气到,气到效到。比如说扎了合谷,针感上到胳膊来了,要开始热,跟患者说你是不是感到什么部位发热了。意念本身是个物质,你的信息和他沟通以后,他产生了一种共同的意念,他就觉得不疼了。原来这个地方又疼又冷,不疼了他就不冷了,有个意念出来,你说热,哎,嘿,是热了,这个就是“意气合一”。这就是所谓的,你手到了,针到了,气到,意念到了,贯穿到你这个穴位上,要热就热,要凉就凉。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常说的“暗示”,它接受了你这个信息,发生了共同的作用,它就热起来了。这个简单,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个。至于说补泻,这个穴位,需要补的时候,你这个针扎下去就是补,需要泻,你扎下去那就是泻。所以说不要刻意究竟是泻还是补,不要刻意追求那个。今天就把怎么扎针、穴位怎么取,就说一下。总的来说,针灸医生,不管你是医生也好,爱好者也好,必须把经络熟悉了。12条经络,必须熟悉,经络的循行走向、主病,熟悉了以后,病人来的时候,你就知道是哪条经得的病,这样就可以下针。下针的时候,你要有个原则性,它究竟是为什么疼?是寒的、热的?比如五腧穴,井、荥、输、经、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把它弄清楚以后,这个牙疼的,上牙疼还是下牙疼,白天疼还是晚上疼,你都要弄清楚。下牙疼,合谷;上牙疼,内庭,这就可以了,不疼了。这一针有效没效?下去以后,哎呀,好点。再看,还疼吗?好点,还疼。不需要扎别的穴,你就这个针再捻捻。还疼吗?又轻了点了。你再捻,再歇一会儿。比刚才轻多了轻多了,可是还有点。还是这个穴位捻,这就好啦。没必要加别的穴位,所以说,扎针一定要“疏针简穴”。当今社会上有一种挂号只给5个针,你怎么知道那5个针就能治好病呢?你怎么知道非要5个针呢?现在有些个制度弄的就是让天主教的神父管和尚庙,不大像,根本没那么回事。所以说,不要说什么这5个针不够再扎3个针又是15块,再扎3个针又是15块。有一位比较权威的,他就说对啊,这是多劳多得嘛。屁话呢,什么多劳多得了,穴位多了,你扎的多了有好处吗?一个病人找咱们治病,他是求的你的医术,要你的本事呢,并不是扎了多少针,好像扎了一个针好了就吃亏了,那就能多扎几个针给你拿回去,不是那样子的。所以说,扎针一定要“疏针简穴”。怎么能做到“疏针简穴”呢?你必须明白这条经它所得的病,它是因为热起来的还是因为寒起来的,它是疼还是胀的,不一样。所以说,你按照“井荥输经合”,这样子去扎就好了,这个一定要明确,希望大家能够学好。
再一个,把十五络脉记得死死的,你只要把十五络脉里头每个穴位的虚症实症记好了以后,凡是来找你看病的病人,就一针,不需要第二针,马上见效,所以到时候,是张一针、李一针、赵一针、王一针,“郭一针”不是专利,只是告诉大家,这一针能见好就行了。
你会背经络循行吗?
我每次出去讲座、开会,就喜欢和年轻人聊,我说“你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我背一条经络,你看看是什么呀?鉴定鉴定。”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会说,“你说什么呢?再说一遍,没听懂你说啥”。所以,我们现在学院派的这些孩子们,普遍基本功差,经络循行原文大部分都背不下来。经络应该是中医的基本功,针灸也好,开方也好,不懂得经络哪能行,药物也有性味归经。我们的孩子们为什么基本功没有了?为什么研究生博士连经络都背不下来?你说他脑子笨,那他英语比母语还说得好,他脑子好,你为什么不教他?所以我不客气地讲,我说在座的各位导师,你怎么不教他?是你不懂得呢,还是你懒得教呢?养不教是父之过,教不严是师之惰,国家给这份俸禄,你是不是对得起?我不是要得罪哪一位导师,我是看到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衰落,实在有点痛心。所以建议大家以后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把基本功做好,这样子出来以后不怯场。一定要打好基础,尊重经典,实践出真知,那才叫科学。在施治论治方面,最依据的是经络辨证。像很多来学习的,有本科生、有硕士、有博士,还有硕导,也有一些科主任。老爷子首先提一个问题,就是你先给我把经络背起来,比如说拿胃经、肝经或者脾经,随便一条经,老爷子背前半段,你把后半段给背下来。但是很遗憾,99%的人都背不下来。包括那些硕士生、博士生,你让他背经络,他根本背不下来。更不要说我们《*帝内经》里面的“是动病”和“是主所生病”,根本不清楚,更不要说什么经络辨证。所以说,他们给病人扎针的话,他就不知道该怎么扎。
我看到很多扎针的方法,真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说和我们针灸的治疗思路是完全背离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经络这块不懂。所以我就说,在学习针灸的时候,我一定要强调的就是,大家一定要熟知经络,一定要把经络背下来,知道它的循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扎针,首先依据的是什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是我们扎针一定要记住的一句话。
十二经络为何如此重要?
《扁鹊心书》讲:“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如果不懂经络,那么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了解得就不彻底,开口动手就很容易出错。《标幽赋》是我们针灸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它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就这个道理,所以大家对经络一定要非常的了解。我们拿肝经来举例子,肝经能治几种病?为什么内分泌用肝经是特别好的?因为西医的内分泌相当于肝经的疏泄,像他治疗甲状腺疾病,用针刺效果特别好。他其实就是从肝经入手来治疗的,那为什么肝经能治疗甲状腺疾病?就和它的经脉循行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肝经循行有什么?“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所以,咽喉疾病是不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当然,我们从脏腑上来讲,肝的疏泄功能和甲状腺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甲状腺疾病在西医上是属于内分泌的,在中医上就是跟他肝的疏泄功能不好和情志有很大的关系。中医的病名叫什么?瘿病。其实瘿病就是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疾病,像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都属于瘿病的范畴。对于甲状腺疾病,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肝经的穴位,我们扎什么?扎太冲,配合内关,效果就非常好,这就是经络辨证在里面占据了很大的重要作用。
用什么穴位?主要以五腧配穴为主。一条经上,它有很多的穴位,有的有十几个,有的20个、30个的穴位,为什么要用这个穴位而不用另一个穴位呢?因为它们穴性不一样。“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我们要把穴性给大家讲清楚,从五行的角度,从脏腑功能的角度,从每个穴位特点的角度,讲得清清楚楚。希望大家在看到这个病症的时候,就清楚要扎哪一条经,它的穴位为什么要这么扎,就有的放矢。如果大家能把这个都弄明白,就可以做到取穴少、取穴精。别人可能用十针扎的病,你用两三针就好,可能用一针就治好了,这在我们临床上经常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只要大家能把经络辨证、穴位特性掌握了,做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十二经络是针灸入门的基础
针灸要怎么学呢?初学者怎么入门?《*帝内经》讲:“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可见,人的病是怎么来的,要怎么去治,都离不开十二经络。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是治病的导向。而十二经络是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想学好针灸,必须把十二经络的循行走向、主治所及搞明白。如果对十二经络的循行走向不熟,看病就如同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辨证就不准确,疗效自然打折扣。《灵枢》讲:“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络所经过的地方,就是它主治范围所涉及的部分,只有熟知经络的循行走向,才能进行系统全面的经络辨证,见微知著,按图索骥,找出病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予以针对性治疗。
经脉的循行,《灵枢·经脉》中对这部分的讲解过于繁琐冗长,并且这部分也是大部分中医爱好者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为了便于大家的学习,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十二经络可分为四类: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络歌诀为:
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1、头:
(1)会于巅顶(头顶):膀胱经、肝经、督脉。
(2)络脑(入脑):膀胱经、督脉。
2、目:
(1)上连目系(系目系):心经、肝经。
(2)至目内眦:小肠经、胃经、膀胱经、阴跷脉、阳跷脉。
(3)至目外眦:小肠经、三焦经、胆经。
3、鼻:
(1)与鼻相关: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肝经(鼻咽)、督脉、阴跷脉。
4、口:
(1)环绕口唇:胃经、肝经、任脉、督脉(分支)、冲脉。
(2)循行口唇:胃经、肝经、任脉、督脉(分支)、冲脉、大肠经。
(3)与齿相关:胃经(上齿)、大肠经(下齿)。
(4)与舌有关: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循喉咙,挟舌本)、心经(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肝经(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经(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5、耳
(1)入耳中:小肠经、三焦经、胆经。
(2)与耳相关:所有阳经(大肠经除外)。
6、咽喉:
(1)与咽相关:脾经、心经、小肠经、肝经(鼻咽)、任脉(咽喉)、阴维脉(咽喉)。
(2)与喉相关:肺经、胃经、肾经、肝经(循喉咙之后)、任脉(咽喉)、督脉、冲脉、阴维脉(咽喉)。
7、其他:
(1)入缺盆:手足阳经(膀胱经除外)、阴跷脉。
(2)过气街:胃经、胆经、冲脉。
(3)起于胞中,经过会阴:任脉、督脉、冲脉。
(4)交于督脉:手足阳经、阳维脉、带脉。
(5)过大椎穴:手足阳经。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