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新快报讯8月29日,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主办的南方非遗学堂第二期:"中医治未病与秋季养生"讲座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
讲座邀请到了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陈秀华,分享如何科学利用中医理论养生,在秋季远离疾病困扰,并现场展示了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的"飞针"技艺。
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
讲座伊始,陈秀华教授借助"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分析了疾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医在诊断、病程演变和预后的高明。
陈秀华表示,"良医诊病应趁病位在浅、在疾病早期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故民间有"病从浅中医"的说法。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将健康养生和早期干预措施作为更有效的医学手段。
紧接着,陈秀华教授以中医理念中的九种常见体质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体质对于的秋季养生原则,以及针、灸、刮痧、刺血、敷贴、熏蒸、沐足等中医传统保健疗法如何在秋季养生中发挥作用。
现场展示岭南陈氏针法"飞针"绝技
今年6月,岭南陈氏针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作为岭南陈氏针法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介绍,岭南陈氏针法源于家传,第一代传承人为其师父陈全新的祖父陈宝珊,清光绪年间就在广州西关开设医馆,在当地小有名气。
第二代传承人为陈全新的父亲陈锦昌,子承父业,8岁就开始跟诊。出生于年的陈全新受医药世家的熏陶,刻苦钻研针灸。年,参加工作仅3年的陈全新被委派参加赴也门的中国医疗专家组,被当地誉为"东方神针"。陈秀华透露,"飞针"法就是由师父陈全新意识到传统的针灸操作复杂、进针时痛感强烈、医者手持针体易感染等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实践,综合多种刺法,改进创新而成。
历经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陈秀华等多代人逾百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陈氏针法成为岭南中医针灸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无痛、无菌、准确、穿透力强,用瞬间快速旋转的手法让病人在毫不察觉时,针已经刺入穴位。而且手指不直接接触针体,避免污染,开创了无痛针灸的里程碑。"在讲座现场,陈秀华特地表演了岭南陈氏针法中最具代表性的"飞针"技艺。
"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秀华表示,"中医针灸是鲜活的,是一个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据悉,南方非遗学堂是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的一项品牌活动。接下来,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将继续邀请广东省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专家学者加盟,通过提供公益性非遗讲座、培训、演出、展览、体验活动等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多元渠道,同时为广东省志愿服务事业在非遗传播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采写:新快报记者黄闻禹通讯员陈祥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