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西医营养学,有许多特色,在预防肿瘤、治疗肿瘤和肿瘤康复中有着许多重要作用。
中医食疗是建立在中医营养观基础上的,它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四气五味。中医营养学十分重视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气对机体体质和病情的影响,以及辛甘酸苦咸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尤其重视食物的属性,将食物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三大类。认为谷物属中性食物,阴阳比例大致平衡,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符合“阴阳平衡即健康”的中医基本观念;而蔬菜、水果及豆类等食物则属阴性食物;动物类食物(包括肉、蛋、乳、酪等)以及海产品(鱼、藻类、海制品等)等则属阳性食物。
但中医又处处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如同属动物类的家禽,天上飞的鸽子及公鸡则属阳中之阳;水中游的鸭子则性偏寒,属阳中之阴。同属鱼类的海鱼,属阳中之阳;淡水鱼,则属阳中之阴。生活在水上层的鱼类,如鲫鱼、虾米则较生活在水下层及泥土中的龟鳖、黑鱼、鳝鱼、泥鳅更辛散,故民间常用鲫鱼、虾米通乳发奶,而用龟鳖、黑鱼滋阴清热。如此类推,蔬菜、水果也可分为寒温阴阳两类,即气味浓烈辛散的葱、姜、大蒜、芹菜、韭菜、柑橘、荔枝等均属阴中之阳;而气味甘淡的萝卜、白菜、梨、苹果、西瓜等则均属阴中之阴。中医营养学认为,饮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体的健康,它不是通过量起作用,而是通过质(食物的阴阳属性)起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营养学会曾发表一项生理营养议案,就是根据中医的阴阳学说提出的,其中包括:建议增加高分子糖类的摄取,特别是谷类、蔬菜及水果的摄取,减少食糖的摄取。减少动物食品特别是饱和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取。把盐的摄入从每日15克减少到每日6克。
中医营养观正在逐步被世界广泛接受,并逐步改变单纯以热量计算和仅以蛋白质为唯一衡量食物营养价值标准(即严格的物质定量分析)的西医营养学观念,避免了其片面性,补充了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