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年9月21日上午,著名道医传承人姜晓华老师应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之邀,在国学会作了一场《道家文化与修炼养生》讲座,以道家理论与养生实践相结合的道学文化内容,为国学爱好者奉献了精彩的养生指南。
姜老师是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华夏礼仪文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道家的修行与养生深有研究,师承广成子一脉,常年修炼,在辟谷方面有深入体验和研究,并有一套科学的疏通人体脉络的实用方法,对于糖尿病、痛风、胃肠方面的疾病,乃至减肥、抗衰老的期盼,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讲座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其一,道家的养生智慧。
十道九医,真正学道之人,必然对于养生有深入的体悟。中医源于道医,道医源于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道医不只是讲究医术医方,更有完整的引导人的意识与观念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注重从整体上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调适人本身的身心和谐。道家讲究“三才”:天、地、人,人在天地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在走向与天地统一的过程,也就是接近“道”的过程。人的智慧能否打开,就看与自然合一的机缘是否切合。
皮肉筋骨是外在的、可见的,经络是内蕴的、无形的,西医注重外在治疗,中医侧重内在调理。外在的医治会伤身,内在的调理则养身。因此,道学修炼追求的是内联脏腑、外感天地,达到天、地、人融为一体,打通“小周天”,打通“大周天”,激发人的精气神,从阴盛阳衰,达到阴阳平衡,再向纯阳无阴努力。身体气血充足,必是吸收了日月精华,元气充盈,达到真正的养生之道。
养生,应当研读《*帝内经》,这是中华养生宝典。
其二,《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最根本的经典。老子本人是个道学修炼者,因而学界许多人自己不修炼,只从文字字面意义去解读《道德经》,那是读不到老子的本意的。因时间关系,不可能多说,在此仅解读一下《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解读的,但不是能说得清楚的。
“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通明的,可以表述;但它又非同寻常,你未必表述得清楚。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初始状态是浑沌,即是“无”;天地分开,形成万物,即是“有”。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道生一,一生二(分阴阳),二生三(有了生命),三生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静无欲,可见道光;人躁有欲,则观其象。须加导引吐纳,意守丹田,入定,则可见道光辉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与有,同出一途而名称异;都属于一个“玄”字。玄,即是一切妙道的法门。
将这一章与养生联系起来,修炼身体,给身体治病,是一个层次;修炼心灵,给心灵治病,是更高一层次;修炼灵*,给灵*治病,是最高的层次。这个对灵*的修炼,即是要达到老子所说的“玄”,也就是所谓众妙之门。“道”可以意会,不可言说,重在修炼。人修炼不修炼,差别在于阳气的多寡,人应当吐故纳新,采天地精华,助阳上升,逐步由自身看到“道”的境界。因此,有一句俗语,道是:“有一份阳气不成*,有一份阴气不成仙。”海市蜃楼,看似虚幻,却也是天地造化,由天地之气形成。修炼,就要使意念进入到“道”的海市蜃楼中。
其三,道医应用。
养生包含不同方面:有导引,有食疗,有上品仙药。通过导引,要打通大小周天;通过食疗,可以排*健体;“俯首拾来皆是药”,通过选择上品仙药,可以助人升华身心。
姜老师解答听众好些提问,诸如:吃什么吐什么怎么办?导引吐纳的基本方法如何?如何采天地之气?打坐不易入静怎么办?辟谷步骤及其效果?姜老师一一作答,并强调:心浮气躁,则身体经络不畅,这叫“嗝”。要沉得下心来,要顺其自然,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意念就会逐渐专一。不要以为只有口鼻在呼吸,修道者全身无处不呼吸,无处不在与天地自然联通。当你深呼吸时,气至胸而止,那是气短,缺乏修炼;当你修炼到一定程度,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气入丹田,即所谓腹部呼吸;当你达到极高境界,则一次深呼吸,气从上而下直贯到脚,这是一种道行高妙者的境界。
另外,五脏与自然是对应的,肝对绿(绿叶、绿水、青山……),脾对*(*土、金色稻谷……),心对红(朝阳、枸杞……),肾对黑(黑豆、木耳、夜色……),肺对白(白米、银耳、梨……)。无处不可以修行,比如看到自然中某种色彩,想象着从这种自然色彩中吸取精华进入身体对应的内脏,这就是一种修炼。因此,修道,炼气,随时可做,随处可行。
姜老师还是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特技专家,在打通经络方面技法高超。一些身体有这样那样不舒服的听众近水楼台,现场接受了姜老师的针灸处置。效果甚佳。嗣后国学会一些同仁在与姜老师交流中,甚至还有日后组队参加姜老师指导下的辟谷修炼的倡议。我们期待着日后有更新的精彩。
今天参加讲座的有近三十人。大家表示,讲座获益良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