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应注意什么 http://m.39.net/news/a_5291513.html

中华民族的祖先究竟为何人?众多的学者认为是炎帝和*帝,为什么呢?远古时代的华夏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当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区域,而是各部落之间割据占为其领地,形成较大的部落集团。轩辕*帝就是当时较大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在河北涿鹿这个地方打败了蚩尤部落,随后又向他的兄弟炎帝发起了进攻,阪泉一战打败了炎帝,占据了中原广大地区,开始创建华夏帝国。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不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战。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全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帝。”

轩辕*帝对蚩尤的战争,可以说在当时是一场大的战争。双方动用了各种武器和兵力,包括训练野兽参战,*帝请来天神助战。*帝部落的*队威武雄壮,战法变幻莫测,打起仗来所向披靡。蚩尤方面也不甘示弱,他的*队铜头铁额武器先进,个个英勇善战。*帝派出了力牧、风后几员大将指挥战斗,战争场面十分激烈,双方的*队撕杀在一起,血流成河。后来*帝请来了九天玄女助战,用神符和铜鼓打败了蚩尤。涿鹿一战,使*帝的威望达到了高峰,为他统一各氏族部落打下了基础。

轩辕*帝一生做过许多业绩,他平定了天下,教万民播种五谷,他的妻子嫘祖教百姓养蚕织布。*帝还发明了造船、文字、弓箭、医药,他游历过许多地方,相传昆仑山是他的行宫,*山是他修炼的场地,他登过泰山、游过丸山,到过空桐山、鸡头山,视察过长江、*河,深入过北方匈奴住地,他在涿鹿修建都邑、城池,他的一生云游四海。*帝发明了用云记事,规定春宫为青云、夏宫为缙云、秋宫为白云、冬宫为黑云、中宫为*云。*帝在世时封禅祭祀最多,他得到了宝鼎和神策,制定了历法和节气。

传说*帝还著有《占梦经》十一卷,《力牧》二十篇,《封胡》五篇,《风后》十三卷,《*容区》三卷,《地与》六篇。传说*帝当时居住在大地的中央,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神来主持,主持东方的神叫太皞,辅佐他的神是木神句芒,掌管着春天。主管南方的神是炎帝,辅佐他的神叫祝融,掌管着夏天。主管西方的神叫少昊,辅佐他的是金神摹收,掌管着秋天。主管北方的神叫颛顼,辅佐他的是水神玄冥,掌管着冬天。

经考证*帝的“帝”字,有中央之神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帝”字是“蒂”字变体,是由花和果实组成的。笔者认为“帝”字是“上”字、“示”字、“木”字的合体字,是由祖先祭天、祭地演化而来的。轩辕*帝娶西陵国的女子为妻,她的名字叫嫘祖,是*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高阳,*帝死后由他的孙子高阳氏继位。*帝另外还有三个妃子,一个是方雷氏的女儿叫女节,生青阳。另一个是彤渔氏的女儿,生夷鼓和苍林。还有一个妃子叫嫫母,据说她长得很丑,但是十分贤惠。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探疑,为什么*帝死后不传位给他的儿子昌意呢?而是让位给他的孙子颛顼。笔者认为这可能和原始社会“兄终弟及”禅让制度有关,原始社会传承制有父子相继,也有兄弟相继,主要还是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继承王位。

《史记》上载:“颛顼静渊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才二任地,载时以象天,治气以教化”。意思说他有治国的方略,有做君主的才能,有教化万民的本事。所以*帝选他做继承人。颛顼死后,立他的孙子帝喾为君主,这可能是当时的部落约定俗成的制度,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们从史料上看,*帝这个人物有许多被神化的东西是不可相信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对他如此崇拜呢?笔者认为人们崇拜*帝的天性,主要因为他有超出常人的领导能力和天才,带领华夏民族打败了其他部落,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部落联邦。同时*帝还发明和创造了历法、文字、车船、兵器,这些发明和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一)*帝创造文字

*帝除了*事上的才能之外,他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所创造发明的领域之广,是任何古代帝王所不能比拟的。*帝创造了文字,传说中的苍吉造字是否真实,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是现在的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汉代的许慎说六书的造字规则是“相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苍吉是*帝的左史,*帝命令他造字,他首先观察了日月星辰的运行,又观察了飞鸟的踪迹,参考了河图洛书中图形,然后创造了文字。传说苍吉生下来就能写字,有四只眼睛,他创造文字时,天上下了“粟雨”,夜间有*神的哭泣,蛟龙潜藏到深渊,小鸟躲进森林。总之,他创造文字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实践之后才成功的。苍吉造字只是古时候的传说,史书上也只有零星的文字记载,但不是是虚构的,我们已经无从考证。

(二)*帝制作乐律

《吕氏春秋》记载,*帝让伶伦作乐律,他从大厦到褕之北,在千山万壑之中,找到了能发出美妙音乐的竹管,截取一节,钻上七个小孔,然后吹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帝用凤凰和各种鸟的鸣叫声反复对照比较,最后把校对好的声音,制成十二支管(十二律),又铸造十二个钟,用来调和五音。他又让宫女击鼓弹瑟,验证声音是否准确和谐。伶伦制造的五音(也叫*钟之宫),就是最早的音调,即宫、商、角、徵、羽。后来又加上两个半音变徵、变宫,就形成了今天的七个音节。传说*帝还创造了大型的舞蹈史诗《咸池》,《庄子》一书中记载,*帝制作完成了《咸池》之后,在美丽如画的洞庭湖畔演奏,有人听到后感到寒蝉凄切,有的人听到后感到心旷神怡。*帝说我演奏这个乐曲,是为了正人伦、感天地、憾山川,如果你是正直的人应该不会感到恐惧,而是应该感到振奋和激昂。

(三)*帝发明历法

我们通常说的六十甲子就是把天干地支相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天干。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被称为地支。天干和地支相配一个轮回六十年,我们也把它叫作“六十甲子”。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干支纪年的国家,这种纪年方法的应用,可以上溯到五千年以前,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天。历法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各自运行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劳动人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逐渐摸索出大自然的规律,创造出历法和二十四节气。

同时古人又根据太阳、月亮、地球运行的轨迹,计算出时差,闰年和闰月。传说*帝令他的史臣容成来作历法,容成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来制定历法,他观察四季和阴阳两极的变化,专修条理,制成新历。后来人们又根据他发明的规则加以改进,形成了最后的六种“古历”,其中有一种叫做”*历”的日历被人们所逐渐地采用,一直延续至今。

(四)*帝制做车船

《易.系辞传》载:“*帝、尧、舜挎木为舟,剡木为辑,舟辑之利,以辑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古史考》云:“*帝造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畧加牛,禹时奚仲加马。”有一种说法,当时九州洪水泛滥,交通受阻,*帝走水路到达各州,为了出行方便造舟船。另外一种说法,当时王亥驯服了牛马,相土制造了车子,牛马用来耕种田地,车子作为交通工具。王亥和相土是商代的祖先,跟*帝不是同时代的人,是不是*帝的大臣,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传说*帝出游时驾龙乘凤,东面到过泰山,南面到过齐鲁大地,后来他得到了宝鼎宛朐,*帝占卜问*神,我为什么能得到宝鼎,巫咸回答说:“上天为了帮助您而赐给您的”。于是*帝大祭天帝,禅封名山大川。

(五)*帝是古代医学的奠基人

著名的《*帝内经》十八卷,是*帝留给后世的医学经典。它之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医学经典,重要的是它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大自然对人生命的构造和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帝内经》是一部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心理学、逻辑学、哲学、宗教、养生学等众多学科的成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帝内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叫《素问》,第二部分叫《灵枢》。《素问》主要是对人的腑脏、经络诊断的方法,以及如何配药进行了详细论证。对人的生理、病理进行诊断,系统地阐明了春夏秋冬人们所容易出现的各种疾病。《*帝内经全书的内容,以*帝同大臣岐伯、伯高、少命、雷公等大臣的问答形式成篇,托名*帝,冠名《*帝内经》。

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生长在大自然之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如何与自然界融为一体,吸纳万物之灵气,运用到自己的宝贵生命之中,《*帝内经》给出了科学解释。《*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和养生等重要理论。认为人体阴阳平衡,就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疾病。

人体的生命现象始终是在运动的,人体的阴阳平衡也应该是动态的,人在不停地运动中求得生命的平衡。对于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壮大以至衰老的过程,《*帝内经》总结出了它的规律,归纳出女性每七年有一次大的变化,男性每八年有一次大的变化。人的大脑对于人的感官、感觉密切相关,它说:“头者,精明之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产生有赖于眼、耳、鼻、舌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心血管和血液循环的论述,《*帝内经》有精辟的论述:“心者,生之本,诸血者,皆属于心。”正确地认识到心脏和血管的联系,认识到心脏是生命之本,是人体血液运行的中心。

《*帝内经》还记载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当血管被割破时,血液立即喷射而出,血色鲜红。而另一种血液不会喷射,血色暗浊,这就是我们今天称的血清。《*帝内经》还记载了人体的呼吸、消化、排泄、生殖运动等系统器官和组织,如胃、肾、肺、肝、胆、膀胱、子宫、骨髓等,记述了它们的位置、形状、构造以及作用。《*帝内经》认为人体内部虽然结构繁多而各显神通,但它们不是互不相干和各自为*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配合,各个器官相互协调使人的生命旺盛,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经络和气血。《*帝内经》的这种生命整体观的思想,包括了人体内各器官和各部分之间的整体性的统一,同时也包含了人体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重要性。

《*帝内经》还记载人为何发病,致病的因素包括气候、饮食、起居、精神、情绪等多方面的因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方面的病因都包括在内。此外,《*帝内经》还记载了咳嗽、腹泻、便血、脓肿、霍乱、癫痫、脑出血、肿瘤等二百余种疾病,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中医学的“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帝内经》最早给出详细的论述:“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有病的人采用四诊就能诊断出病症了。

《*帝内经》对治疗疾病的论述,针对每个人身体和心理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患病情况进行辩证的论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治疗的方法包括砭石、针刺、按摩、热熨、气功以及药物治疗等等。其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书中占了很大的篇章。总之,《*帝内经》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中医学的教科书,在古代四部著名的中医典籍中,它居于首位,它不仅奠定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在预防、治疗、养生等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列举《素问》中的部分核心内容来说明: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大意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自然界的生命开始复苏,万物欣欣向荣,这时候人们应该早起早睡,起来时不要梳妆打扮,要缓步在自己庭院间,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自己融入春天的灵气之中。这就是人的春天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志道也。”夏天阳光雨水充足,是万物风华正茂的季节。气候虽然炎热,但是人们要早睡早起,这个时候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让体内的阳气散发于外,让自己的生理处于旺盛期。这就是夏天的养生之道。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秋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开始渐渐转凉,人们应该早起早睡,保持安逸、宁静、清新的状态,要闻鸡起舞,收敛元气而不外漏,这时秋天的养身之道。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灵枢》最早见于王冰的《*帝内经素问叙》,据说有九卷,主要是对经络、针灸方面进行详尽的研究和阐述,对现代医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三皇五帝作为中国古代被崇拜的帝王体系,它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笔者认为它是华夏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我们知道夏朝的祖先是*帝曾孙鲧的儿子禹,殷人的祖先是*帝曾孙帝喾的儿子契,周人祖先是帝喾的儿子后稷,秦人祖先是*帝的孙子颛顼。可见先秦各朝代都离不开*帝,都和*帝族有着血缘上的联系。从古代文献的记载上可以看到,夏商周同出*帝一族,虽然有些神话的传说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华夏民族的形成是融合了各少数民族集团之后而形成的统一大民族,它们历史的脉络源远流长,而且是一脉相承。

*帝这个古代帝王被创造出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绝非凭空想象。我们如果对史料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就会发现这些远古的神话传说是真实历史的再现。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系表》中说:“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缘。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襟记,*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太史公这段文字向我们说明,在三代以前有五帝的年谱,只是各家说法不一,难以统一起来,无法写进正史。

那么,《三代世系表》为何不录呢?太史公说是因为五帝久远,传记少见,只有夏、殷以来才有《尚书》这样的典籍有年月记载,比五帝时的事迹明显。所以才从夏商周三代开始记起。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记载,三代世系所依托的是《帝系》和《系本》,也就是说司马迁在当时所能见到的史料,包括他的父亲遗留的史料,有*帝年谱的文献,而且年谱排列顺序还是按五行的顺序排列的。

传说司马迁写《史记》以《五帝德》为蓝本,书中以金、木、水、火、土来为帝王编排次序。木为伏羲、帝喾,火为炎帝和尧帝,土为*帝和舜,金为少皞和禹,水为颛顼。《五帝德》已经失传,后人没有见到过,但司马迁当时肯定见过。司马迁见过的史料,我们无法考证,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论证,我们必须承认司马迁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除此之外,在当时不仅仅只有司马迁一家之言,很多的史书都有记载,如《竹书纪年》、《春秋命历序》、《世经》等书,这些典籍虽说已经成为历史的钩沉,支离破碎,但是我们决不可小视其历史价值,更不能不加考证和研究而加以剥离和摈弃。笔者认为研究古代历史的源头,应该从*帝开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应该以此为起点,如果以夏朝为中国古代史的起点,我们民族的历史至少要缩短几千年。

那么,神话传说应不应该算历史的一部分呢?神话是源,还是流,这个问题史学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加以思考。笔者认为神话传说应该算古代历史的源头,它是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人们口口相传的珍贵史料。倘若我们只把有文字的历史视为史之发端,而把神话传说视为不是历史的历史,那我们就会大错而特错。因为历史既有文字的记载,又有口口相传神话传说,还有图画、地下文物等等。中华多民族的世代相传,是多方位的、立体的、多元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先秦史.序言》中说:“我并不是否定神话与传说,反之,我认为神话与传说决非好事者的凭空谎造,而皆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换言之,它们都是历史上之一个突出片断的记录。”

以*帝为例,《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的清清楚楚,按其帝系完全可以推断出每一代帝王在位的时间,为什么我们一谈到中国历史只说有五千年,难道只算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吗?文字没有出现之前的历史为什么不算在内,这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一大失误啊!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之漫长、文化之悠久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拿埃及比较一下吧,上埃及涅伽达文化发生在公元前年,第一王朝美尼斯的创建大约在年至年之间。

由此而上溯到中国古代*帝时代,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年之间,要比古埃及的第一王朝早几个世纪。而*帝时代已经有天文、历法、医学等十分发达的科学,经济也十分繁荣,那时已经不是原始社会初期,而埃及第一王朝只是原始社会初期而已。假如今后有历史资料或地下的文物发现,我们完全可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形成部落联盟和国家的最早发源地。

关于古代华夏民族形成的研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华夏集团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集团,所以它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代表。此部族又分为两个大的部族:一个是*帝部族;另一个是炎帝部族。”《国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娇氏,生*帝、炎帝。*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在当时的社会,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经常混淆,无法分清。因为在氏族中有个神通广大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作为他们的领袖,他不仅仅是在活着时候可以代表这个部族,就是死后若干年依然可以代表,他的名字开始属于个人,如果这个人能力很大,地位显赫,他死以后就成为这个氏族的名字。

少典生*帝、炎帝,是说后面两个氏族由少典氏族分出来的,不是说*帝、炎帝都是少典的儿子。有娇氏大概是少典氏族互通婚姻的一个氏族,就像后代姬姓和姜姓部族一样。*帝和炎帝两个氏族由少典、有娇氏族分离出来,这四个氏族的发源地又在什么地方呢?司马迁在公元前二世纪到过很多地方,他到过的地方,当地的老人们都说他们那里是*帝、尧、舜的出生地。谯周说:“少典是有熊的国君”。皇陠謐说:“有熊在今河南新郑”。其实《史记》上只谈到少典,没有谈到有熊,有熊和*帝、少典发生关系可能是比较晚的事情,不足为据。皇陠謐说少典配附宝生*帝于寿丘,(今山东曲阜),这根本是不可能。

鲁国本是“少皞之虚”,是东夷集团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帝不可能出生在那里。在周成王“残奄”以前,姬姓的势力还没有达到山东境界。所以少典和有娇二氏原来居住在何地,我们尚无法得知。《水经注》载:“岐水又东,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系》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岐水在岐山南面,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东面,就是地图上的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一条小河。此水南面隔着渭水,离秦岭不远。秦岭古代统称华山,秦岭南面就叫华阳,区域广大。

姜水和华山很近,炎帝的传说有可能传到山的南面。现在宝鸡县城南门外就临着渭水,过渭水一二里,在*土原边上有一个村叫姜城堡。堡西有一小河从秦岭中流出,叫作清江河。堡的东面约一里地的光景,有一个很大的神农庙,庙前有一口泉,叫作九圣泉,传说是神农皇帝洗手的地方。这个姜城堡就是《水经注》中的姜氏城。其实宝鸡和岐山虽说是临县,但是宝鸡在西,岐山在东,相距近百里。

姜氏城在渭水北,姜城堡在渭水南,而渭水在这几百里内全在中间走,没有改道的可能,所以说这两个地方不是一地。虽然如此,在姜城堡附近发现有很多彩陶遗址,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很多人居住。姜城堡和清江河的名字,以及那座很特别的神农庙,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捏造。可是两地相距并不太远,全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是很大。况且周弃的母亲姜嫄为姜姓的女儿,周弃所居的“邰”,就在现在的武功县境内,西离岐山也不过几十里,因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还有一种说法,磻溪水也在这一带。《水经注》记载:“渭水之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溪中有泉谓之兹泉。”传说是姜太公钓鱼处。此地离岐山更近,同周文王出猎曾到过那里的说法也颇吻合。

以上所述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明的文献和民间传说似乎完全相符合。足以证明炎帝氏族的发源地,在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一带。至于姬水尚不知是现在的那条河,姬姓的周弃居住在邰,这是不争的事实。姬姓最初的祖先*帝的坟墓相传在桥山,桥山在今*陵县境内,又传说*帝同崆峒有关,崆峒山在今甘肃镇原县境内,离陕西也不远,可见古代姬姓的传说大致在这一地区。*帝氏族的发源地大致在陕西的北部。

少典氏以前的氏族迁徙情况,文献缺乏可靠的资料,无法得到确切的考证。我们虽然有猜测,但是问题太复杂,不能成其为定论,我们所能知道的文献证明离这个地方不远。炎帝氏族当时已经踏进了农业社会的初级阶段,在宝鸡县东门鸡台发掘时,曾经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居民的遗址,陶器里面藏有霉黑的谷粒,这些都说明周弃有教民稼穑的传说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他的母亲姜嫄和姬姓氏族有婚姻的联系,姬姓的周氏族从姜姓的氏族那里学到了农业技术,周氏族从此进入了农耕时代。

炎帝和*帝两个氏族居住在陕西,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更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逐渐东移。*帝氏族东迁的线路大约向北,他们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天的大荔、朝邑一带东渡*河,跟着中条及太行山边缘向东北走,现在的山西省南部沿*河的区域,姬姓的建国很多。《左传》上记载有:“虞、虢、焦、霍、扬、韩、魏皆姬姓也。”在今陕西临潼县的骊荣,河北正定县的鲜虞,都属于姬姓。但是他们不一定是周时建国。而且古代传说骊山女亦在殷、周间,是说在殷、周之际,骊戎氏族强大,有一个女酋长,几乎有替代殷朝,遮蔽刚刚兴起周族的趋势。此氏族同鲜虞族全属*帝氏族的分支,因为他们落后不能进化,所以到了周时还被称为“戎”或者“狄”。

《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正义》解释说:“今琢郡蓟县是也,即燕国之都也。”*帝之后在今蓟县的说法争论颇多,不能一一考证定论,至于*帝十二姓在血缘上和*帝有无直接的关系,氏族分化之后又迁居何处,目前无法考证。

炎帝氏族也有一部分向东迁移,他们的路途大约顺洛水东下,在沿着*河南岸一直向东,因为路线偏南,所以他们建国的地方又同苗蛮部落犬牙交错。姜姓在东方主要建国在申、吕、齐、许。申、吕在今河南西南部,申在唐河县境内,吕在南阳县境内,许在河南中部许昌县境内。祝融八姓的昆吾也曾在那里居住,这个地方也是他们互相争夺的要地。《左传》、《山海经》、《国语》多处记载姜姓炎帝氏族居住在山东。是否可信,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华夏集团的发祥地在今陕西省的*土高原,在史前已经渐渐地顺着*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部分地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