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普通感冒与邪毒关系密切,毒是能引起疾病发 [复制链接]

1#

导语:普通感冒中的邪*,可以理解为细菌、病*等各种常见病原体,人体正气虚弱时,不能抵御外邪,邪*入侵机体内环境导致细胞炎症损伤,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引起普通感冒的发生。而且前期药理实验研究证实感*清中的*芪具有抗氧化应激、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射干具有抗病*、抗氧化应激等作用。

01了解“*”的相关知识,*是指疾病和正气对抗,从而引起疾病发生

1、*的基本概念

人们生活中,往往认为“*”就是对身体的有害物质,侵袭攻击人体后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在中医学概念中,“*”的含义广泛,临床应用范围极大,纵观历代各医家对*的解释与阐述,*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是一切能引起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说文解字》中提出“*者,厚也”。

将*归纳成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药物中有*的属性、疾病发生的病因、疾病的某种病证、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古代最早记载*,是作为药物的*性,早在《神农本草经》中,收录了种药物,就将药物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和临床使用的差异不同,以“三品分类法”分类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才”,这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其中阐述了三种分类的“*”之差异,上品“无*”,多为补益之品,如人参、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有*无*,斟酌其宜”,补虚与祛邪之品并存,如当归、鹿茸、龙眼、麻*、*芩等。下品“多*不可久服”,为祛邪之品,如大*、甘遂、乌头等,不可久服。

将现代社会中的水*、气*、漆*、邪化之*也归属到邪*的范畴,研究了“环境*邪”的概念,认为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有隐匿性,可以侵犯人体的皮毛腠理,长期伏于体内,一受引动而发为病,而且可以阻滞人体病理产物的排出,影响脏腑功能,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是指疾病和正气对抗,从而产生的一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总称,而气候适应不良、情绪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会导致人体正气不能抗衡*邪,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在疾病的发病演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影响气血运行,产生气滞血瘀或特定的病理产物,体内病理产物蓄积,又会影响气血通畅,化为*邪。外*包含六淫之邪和特殊*邪,若六淫之邪旺盛,郁而化火,可以转化为*;其他*邪日积月累,也可以转化成*,传统对“*”的认识,多是基于外*,如*性致病性强、*性秽浊、*性火热等。

内*是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损伤脏腑生理功能,气血津液停滞而在机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因气血、经络阻滞,不能及时将生理或病理产物排出体外,邪气久留,损伤脏腑,而互为因果,导致更加严重的病机转化。

2、*是药物的本身

《神农本草经序录》记载:“上药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下药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认为*就是药物本身而言,将药物根据有*、无*系统地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补虚之药是上品,无*,祛邪之药为下品,有*。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陈述神农一日尝七十*,由此而至,绝非有*之义,*即百草药物。《类经·卷十二》曰:“*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治病皆可称为*药”,认为*与药是异名同义,常相互并用。

3、*是药物的*性

《本草纲目》曰:“乌附*药,非危病不用”,与现代对于*的理解一致,认为乌头、附子之类具有*性,能伤害人体器官,引起疾病的发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某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性,可以直接伤害人体,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神农本草经上卷》:“若用*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及止……若有*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阐述了在运用有*之药治疗疾病时,首先用量要极少,谨小慎微,在用药过程中要时时观察患者的四诊和病情变化,等待病情康复,即刻停药,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其中还描写了可以降低药物*性的方法,比如说运用特殊配伍形成药对制约其中的*性,或者采用专门的炮制方法,可以降低其*性。

02了解*与普通感冒中“邪”的联系,感冒多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

1、中医认识

中医学中的普通感冒多以“感冒”命名,是指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引起的一种外感疾病。总结以上对于“*”的中医概念理解,笔者认为在普通感冒中,“*”可以理解为病因,即致病邪气,且以外*较多。如《素问·调经论》提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夫百病之所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感冒的发病过程,实质就是正气与“*”的斗争过程。感冒多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若人体正气虚弱,素体不足,皮毛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皮毛肌表腠理不密,卫表功能失常,脏腑、气血、经络失调,则“*”侵犯皮毛肌表腠理。

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经络运行不畅,故发为感冒。尤其是正气虚弱的患者,久病耗伤气血,使正气更伤,容易反复感“*”而发病,且一旦感冒则病程更长,恢复更慢,治疗颇为棘手,此类患者较平常人感冒次数更多,或者感冒的症状更加严重。

2、基本诊断

临床表现患者多在气候变化时和冬、春季节起病,起病较急,早期主要为鼻咽部卡他症状,比如喷嚏、鼻塞、流清涕等。2~3d后变为稠涕,可出现咽痛、呼吸不畅、咳嗽等症状。严重者除发热外,可感乏力、四肢酸痛、头痛等全身症状。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一般一周内可痊愈。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儿童容易出现并发症。

03了解感冒(气虚邪犯证)的益气解*法,予以益气扶正,可补益肺脾

1、益气扶正以治其本

基于对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的长期研究提出,益气,是指益气扶正以调整全身气机,改善气血运行。气虚感冒多属于肺气虚弱、脾气虚弱,肺和脾对全身水液和气机的运行和布散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感受外邪,多从口鼻、皮毛而入,因其生理特点,肺卫首当其冲,故感冒之后患者首先出现卫表肺系(上焦)的症状。

所以针对气虚感冒予以益气扶正,达到补益肺脾之气的作用。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或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下降。病*学检查一般用于流行病学统计,临床上一般不开展普通感冒的病*学检査。

2、解*以治其标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正气虚弱,*邪内侵,病情轻浅,病位在表。益气解*中,解*是使藏于肌表之*邪因势利导从表而外出,重在透发。通过清热解*改善各种邪犯清窍的症状。*也可以作为疾病的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若热*气乘心,心下痞满,面赤目*,狂言恍惚,此为有实,宜速吐下之”,阐述了对*的治疗方法。

结语:在中医学大量提出了“解*”、“消*”、“托*”等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诸多方剂,如“普济消*饮”、“*连解*汤”、“五味消*饮”等,至今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广泛运用。结合现代医学,多种基于“*”的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具有抗感染、抗内*素、抗炎症等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