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方舟子在批评中医一书中,把非黑即白的
TUhjnbcbe - 2023/7/8 21:02:00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liangssw.com/bozhu/11430.html

导语:在没有外部力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中医和西医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激烈地持续不断的争论,只能使平行线延长,而无法使其相交。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争论。一般的争论是:非黑即白,真理只有一个。中医和西医的争论属于两个范围的争论,争论的结果:西医是对的,中医也是对的。两个范围的争论也是争论的一种形式。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只适用于同一范围的争论

什么是同一范围的争论?什么是两个范围的争论?

我们的认识,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那个样子的,所以才有了我们的这样一个认识。我们看一个直观的例子,请看下图,

人民英雄纪念的正面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

以纪念碑为例,甲乙双方站在同一角度,观察的是同一个面,比如都是正面或者是背面,由此引发的争论,就是同一范围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总有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非对即错,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总之,结论只能有一个,这就是同一范围的争论。

我们通常说的争论,所谓理不辩不明,灯不拨不亮,真理只有一个,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争论。

还有一种情形,如果甲站在纪念碑的正面,乙站在纪念碑的背面,虽然甲乙双方观察的是同一座纪念碑,但观察的是其不同的部分,由此引发的争论,就是两个范围的争论。它的争论结果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两个结论并存:甲是对的,乙也是对的。这与我们传统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

两个范围的争论也是争论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比如,物理学上微粒说和波动说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两个范围的争论,一方说光具有微粒性,另一方说光具有波动性,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扬、赫兹以及爱因斯坦等一大批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都参与了讨论。最终以爱因斯坦“光量子论”的提出而告结束。其结果是两个结论并存:光既具有微粒性,又具有波动性。

因此,两个范围的争论也是争论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广泛地存在于我们认识的一切领域。

但是在传统观念中,没有两个范围争论的概念,往往把同一范围的争论和两个范围的争论混淆在一起,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中医西医的争论,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把观察对象当做一个平面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把观察对象当做一个平面。但是客观事物是一个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这样就会出现,像观察纪念碑那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情形,由此引起的争论,便是两个范围的争论,因为争论是双方的事。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中医西医的争论,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争论,它是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范围的争论,就像站在纪念碑正面甲和站在纪念碑背面的乙,相互争论谁对谁错一样。

我们也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理解中医西医的争论。

由于人类的眼睛长在头部的前面,这就使我们只能观察到前面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人类眼睛的视野范围是有限的,它不是无限远无限大的,而是有边界的;其三,你不可能总是站在无遮无拦的平原上或大海边,一座高楼一座高山等等各种客观因素,都极有可能限制我们的视野。总之,我们观察的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中医西医的争论,是站在不同的范围之间的争论,就像北方人与南方人站在不同的范围,争论咸豆腐脑好吃还是甜豆腐脑好吃一样。

总之,中医西医的争论是两个范围的争论,其结果是两个结论并存,我们应当这样客观地看待中医西医的争论。

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被方舟子在《批评中医》一书中发挥到了极致

“光量子论”的实质是结论的范围性,无论是微粒说,还是波动说,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

甲站在纪念碑的正面,他看到的观察到的,得出的结论,仅仅只是就正面而言的。说甲的结论是正确的,仅仅只是在正面这一范围才是正确的。乙站在纪念碑的背面,他看到的观察到的,得出的结论,仅仅只是就背面而言的。说乙的结论是正确的,仅仅只是在背面这一范围才是正确的。甲乙双方的结论都是对的。

结论的范围性,其一是说,结论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其二是说,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科学不等于绝对正确,科学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这同样适用于中医西医的争论。

因此,如果说双盲试验是对的、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科学的,那么它仅仅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对的、正确的、甚或是科学的。双盲试验再可靠,它也超不过科学,它也不能凌驾于科学之上比科学更可靠。既然,科学不等于绝对正确,科学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那么双盲试验,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范围就是西医,而不可超出范围应用。

但是,在传统观念中没有两个范围争论的概念,往往把同一范围的争论和两个范围的争论混淆在一起,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中医西医的争论,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方舟子在《批评中医》一书中,把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把中医西医的争论看成是同一范围的争论,在他看来,就西医而言,双盲试验“是能够确定药物疗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既然如此,“由于中药的疗效、*副作用不明,那么对待它就要像对待新药开发一样,进行药理、*理研究,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一到三期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调查这些阶段,遵循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安慰剂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盲法试验原则,确定其疗效和*副作用,才有可能获得承认。”也就是说,双盲试验既适用于西医,又适用于中医。

事实上,方舟子的这段话是有严重问题的!

第一,这段话,在逻辑上似乎无懈可击,能够自圆其说,前后也不矛盾,总之,符合逻辑自洽性。但是,正如“今天太阳出来,明天太阳不会出来”一样,符合逻辑自洽性的,不见得就是正确的,它也有可能是荒谬的。

第二,方舟子把双盲试验讲得这么至善至美,但他忘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双盲试验也好,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原则也好,所针对的对象是西医。

第三,方舟子认为“科学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伪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科学理论“只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领域中能够适用,而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又认为双盲试验“是能够确定药物疗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既适用于西医,又适用于中医,实际上是把双盲试验当成了绝对正确的东西;方舟子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

第四,测试药物有效无效,不论体外试验也好,动物试验也好,最终还得人体临床试验,因为决定药物有效无效的唯一途径是人体临床试验,因为只有患者服用后,才能知道药物有效无效。而且服用的患者愈多,临床实践的时间愈长,愈能显示出药物的真实疗效。双盲试验的新药从试验到上市,只有十几年、几十年的人体临床实践,它与中医药上千年百亿次的人体临床实践是无法相比的。西药产生以来有百分之九十的西药被淘汰,有资料显示,美国FDA每年审批通过20-40种新药,同时每年却要淘汰-种旧药,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它说明了,双盲试验是根本无法确定新药潜在的*副作用,说明了双盲试验本身是有严重缺陷的!方舟子就是把双盲试验吹上了天,也是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双盲试验是有严重缺陷,但是方舟子却认为双盲试验“是能够确定药物疗效的最可靠的方法”,既适用于西医,又适用于中医,岂不是很荒唐吗?!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往往把观察对象当做一个平面看待,往往把同一范围的争论和两个范围的争论混淆在一起,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中医西医的争论。中医西医的争论是两个范围的争论,双盲试验仅仅只适用于西医。

我们也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理解双盲试验的范围性。由于人类的眼睛是长在头部的前面,使我们只能观察到前面的东西,而无法观察到身后的东西。我们观察到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对医学的观察也是这样,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观察到的都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正如我们在看到前面东西的同时,无法看到身后的东西一样,一个人站在西医的立场上,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很难客观地深入地去了解中医,更何况某种利益的驱使,更无法客观地看待中医。

方舟子在《批评中医》一书中,列举了近代名人批中医的名言,这些名人有,曾国藩,傅斯年,陈寅恪,吴汝纶,严复,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梁漱溟,郭沬若,刘文典,孙中山,陈独秀,汪精卫,等等,在这些名人中,除了鲁迅先生早年学习西医以外,其他都不是学医的。

不仅如此,他还列举了近代批评中医的文选,其中有民国废止中医案的倡导者余云岫的《我国医学革命之破坏与建设》,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周作人的《新旧医学斗争与复古》,陈寅恪的《吾家先世中医之学》,傅斯年的《所谓‘国医’》、《再论所谓‘国医’》等等,竟占了五十页之多。这些文选中,除了余云岫是西医,鲁迅先生早年学医外,其他都不是学医的。

这也就是说在这些名人中,除余云岫鲁迅先生外,都是不是学医的在批评中医。除此之外,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何祚庥是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张功耀是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这些人都以反中医而出名的。

不是说,不是学医的不能批评中医,而是说这些名人,都是站在西医的范围看待中医的,是用西医的标准衡量中医的,其批评本身就不具备客观公正性。

中医西医的争论是两个范围的争论,西医是对的,并不能证明中医是错的,正如牛顿力学是对的,并不能证明相对论就是错的一样,也正如南方人说甜豆腐脑好吃,并不能证明北方人说咸豆腐脑好吃是错的一样,这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属于两个范围。这种情形,同甲站在纪念碑的正面,同站在纪念碑背面的乙争论的情形是一样的,其结果是两个结论并存,而不是非黑即白。

百度百科:方舟子,本名方是民,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

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他的出名不是科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反中医。这集中体现在《批评中医》一书中,其核心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其基本构架是:书中所有的素材都指向这一结论:中医药不科学,是绝对错误的;西医、双盲试验是科学,绝对正确,因此,中医的唯一出路是“废医验药”。

总之,方舟子在《批评中医》一书中,把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1
查看完整版本: 方舟子在批评中医一书中,把非黑即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