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传统医学的特点和优势,对于新医学的对比
TUhjnbcbe - 2023/11/28 20:29:00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

转自:明灯医学课堂;古中医学实践人

中医学特点中医学起源于中国,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学科,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为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整体是相对局部而言的,强调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组织、官窍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同时中医学还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协调一致,才能保持健康状态,反之易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注重人体自身及与自然、社会诸多因素相关联的整体观,无疑与当今所倡导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不谋而合。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部分。其中辨证是指将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明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位、病性、病因和邪正关系等(证候)。论治则是在辨证结论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法。证候既可以表达疾病某一阶段的特征,又可以指多种疾病共同病理特征的某个阶段,所以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同一种疾病不同证候,治疗方法不同,不同疾病,证候相同,治疗方法则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如前所述,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常常是在宏观角度上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而在临床上对具体证候判定所依据的主要是通过四诊获得的一些症状或体征,在获得这些资料过程中常会参杂较多主观因素,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医对疾病诊治的精确性。特别是还有一些中医证候,如“心阳虚”和“心阳衰竭”二者的差别在于心阳虚损的程度,临床上很难精确地加以区分。因此中医学诊疗过程的不够精确性,制约了中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疗效的可重复性。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性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也就是对于相同的疾病,还要依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和患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及体质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这就是上文提到的“同病异治”,其核心充分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思想。而医学是以每一位患者的生物学基础状态作为确立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也同样强调个体化治疗,可以说二者在治疗疾病的出发点有一致性。但是中医学在诊疗疾病中更多的着眼于症状、体征及患者所处环境等的宏观因素,而医学更多的强调基因序列对疾病的影响,因此二者的关键点在于中医学所强调的宏观因素和医学所强调的基因序列的相关性,本文从以下4点讨论。

医学与中医证候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正确的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案的前提。而“证候”作为中医学中特有而非常重要的概念,具有极其复杂的涵义。郭蕾等提出证候应包括“证”与“候”两个部分,是一个非线性的“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特点的复杂系统。而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每个个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定义,找出每个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相对困难。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对证候进行微观的研究,特别是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以及基因组学等研究手段的广泛应用,为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如刘姬艳鉴定并验证了载脂蛋白C-Ⅲ在肺结核肺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3个证候中有表达差异,因此认为C-Ⅲ可能为肺结核中医分型的血清潜在标志物之一。以中医证候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微观层面的共性变化,这往往与现代医学对疾病分期、分型上有所差异。如肖诚等探讨了3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活动期和非活动期寒热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静脉血中CD4+T淋巴细胞发现RA患者稳定期和活动期的表达基因差异与寒热证候的基因表达差异不一致。说明现代医学对RA分期与中医对RA寒热证候分类都有各自的基因组学基础。在中医学中引入医学的方法,无疑会对证候的诊断准确性提供重要依据。等认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不同个体的“证”状态的基因组进行扫描,绘出不同证的基因表达谱,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分析来建立“证”相关谱,可望从基因水平为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研究提供可能。医学与中医治疗用药将医学的理念引入中医学中,不但可以用来精确辨证,同时还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孙松娴通过研究表明,DUB3具有明显的癌基因特性。其在肝郁气滞证型乳腺癌中分布比例较高,这提示对于DUB3高表达的患者要适当配伍疏肝解郁行气的中药,如柴胡、白芍、郁金等。有研究证实,人体基因的差异常常呈现出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因此医学还可以筛选出不同基因群体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特别是某些基因群体对某些药物的特异性反应,从而有效地防止药物副反应的出现。如炮附子、马钱子等*性药物的用量在不同患者身上差异较大,临床用药时不易掌握;如果在大规模临床观察并结合患者基因分析的基础上,可望找出不同基因群体对药物耐受的差异性,进而大大降低用药副反应的发生率。

医学与中医预防早在《*帝内经》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当代学者对治未病的诠释有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这种预防思想结合气候、社会、心理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分别从病前、病中、病后3个阶段探讨疾病的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基因和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研究证明多基因复杂性疾病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等因素对有关疾病的遗传信息表达有表观遗传控制,而这种表观遗传修饰具有遗传性和可逆性。正是因为其可逆性的存在,所以通过对环境等因素积极干预能有效预防和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中医预防疾病的思想不谋而合。中医的体质易感性与基因表达具有一定关系,研究中医证候学与易感基因的联系有助于积极预防证候的传变,这与精准医学所倡导的预防策略颇为相似。在广泛研究基因表达、基因修饰与中医保健、康复措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人群对不同中医保健方法的特异性,从而有针对地合理运用针灸、拔罐、推拿、医疗气功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学与中医药决策根据上述基础研究,运用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更精确地指导中医疗法的选择与中医保健措施的应用,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在减少药物浪费和过度医疗,指导医疗保险的投资方式等方面都将有重要意义。医学与中医学二者都十分重视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所不同的是,前者更注重人体基因序列等微观层面的因素,后者则注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及体征,是在宏观视角认识问题。将二者进行结合既可以弥补中医学在诊疗中的不足,对提高中医、减轻药物*副反应乃至制订相关医疗*策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需要建立患者疾病信息平台,进一步研究中医药药效、中医药*副反应与中医保健康复措施对特异性基因表达形式的影响,这一工程需要分子生物学者、中医学者、临床医生、信息技术专家共同协作完成,这是当前科学研究者面前任重道远的工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医学的特点和优势,对于新医学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