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古代诞生了5位神医,他们各有绝活,最
TUhjnbcbe - 2024/2/27 16:47:00

在原始时期,古人们对发生的自然气象和自己的生理结构,还不能正确认知的时候,就形成了灵*不灭和*神观念。

在先民们看来,人有躯体也有灵*。灵*在人死后,会脱离躯壳进入另一个世界中。他们认为灵*是永存的,而这个不灭的灵*,就是*。

*与神并没有明确的限定,都是人死后的灵*,只不过有尊卑之别。其中,尊者为神,在天上。卑者为*,在世间。推而广之,不仅认为人有灵*,而且天生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都有神灵主宰。

距现在年前,儿童死后是用瓮棺埋葬的。而每一个瓮棺上都有一个圆圆的小孔,这个孔就是为**预备的,是**出入的通道。

出于这种蒙昧的认识,先民们认为人体生病是**作怪。人们出于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一面敬神、拜*,求神灵保佑。一面利用巫术捉*、打*、驱*、镇*。

中国古代医学领域的发展历程,恰恰是一个从医巫结合,再到抗衡、分离、决裂的过程。《史记》中记载的“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说明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通过尝百草的办法,在积累医药知识。而不再把生命,交付给**。

火的利用,酒的酿造,一些经过尝试出来的草根、草叶以及砭石、骨针,这些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品和医疗用具。

到了距今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发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天帝、*神、巫术的迷信开始动摇。管子、荀子、韩非子等人,都明确指出“事*神、信卜巫,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尚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意思是说用巫术治病,疾病会来得更快、更猖獗。

与此同时,在一些古代文献上,也出现了一些有关药物、疾病以及有关人体结构的记载。如《山海经》记有种药物,《诗经》上出现了40余种疾病的名称,《周礼》上有五样五*和一些病症的记载。《管子》和《吕氏春秋》上还记述了人有五脏、六腑、九窍、血脉、筋骨等。

到了公元前年,中国史上第一个医学家出现了。他就是扁鹊,姓秦名越人,又称卢医。他医术全面、兼通各科,在就诊上开创了望色、闻声、问病、切脉。所谓“望闻问切”的四诊绝活。史书上有许多关于他行医的记载,说明他已经能够将假死五日的垂危病人“起死回生”。

他一生足迹遍及齐、赵、卫、郑、秦等国,所到之处,一面行医治病,一面与巫术作斗争。他提出病人六不治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对信奉巫术的病人,他不给医治。从这条原则上可看出,当时医与巫的斗争,还相当激烈。

当时的中国,最早流传的医药学著作,都是假托神农或*帝的名字问世的。比如:

《*帝内经》,完成于战国后期,是一部中医理论性著作。

《神农本草经》,完成于东汉时期,是一部中药领域的药典。

《52病方》,则是中国古代第一本方剂书。书中记录的病名多个,对症治疗的方剂份,用药多种,以方治病是中医学一大进步。

包括《史记》中就记载了一些治病的方剂,《汉书》中更把“医经”和“经方”分列为两大类。可见在汉代,医经、药物、方剂三者已成鼎立之势。

中医医药到了秦汉时期,虽有较大的进步,但在理论上却受到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把一些迷信色彩和神秘化的糟粕,掺杂在其中。从而阻碍了医学的健康发展,此后的0多年间,巫术始终与医术并行,有时巫术甚至略占上风。

甚至到了唐朝,京城的太医署设有的三个科里,其中,就有一个咒禁科,顾名思义,就是用巫神念咒的方法,为人驱魔除病。

随后的宋元两代,虽然将咒禁科改为禁科或祝由科,但其实质不变,仍然让巫术与医术并列,使其明目张胆的合法存在。

其实,中国从战国时代,就出现了道家学说。再到秦汉时,已经踏入迷信领域。方士、神仙、炼丹、采药极为流行,一些方士以能与*神往来自居。他们扬言,可以吸风饮露、化羽成仙、长生不老、不食五谷。

比如:战国时的齐威王、齐宣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人渡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当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中原大地出现了两位大医学家,一位是华佗神医,另一位是张仲景医圣。

华佗善长于外科,精通临床外科手术绝活。发明了用于麻醉的“麻沸散”,并创编了用于医疗保健的五禽戏。当然,他之所以为人们所共知,主要是因为,他为关公刮骨疗伤以及最终为曹操所害的故事。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但因病,家族成员相继死去,所余不过三分之一。为此,他发奋学医、治病救人。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传统中医的经典之作。可惜因年久失传,现存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都是后人整理的,并不完整。

他在书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在治疗中要考虑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反应,并结合所处环境和季节,采用针对性的医治手段。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是中国医学领域的宝贵财富。

从古至今,中医领域最讲医德,包括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大医学家,都抱着济世救人的宗旨,认真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患者,从不厚此薄彼,精心诊断进行治疗。

所以,百姓为他们立祠造像,尊他们为神医、医圣。其中,不单单是赞赏他们高明的医术,同时也是称赞他们高尚的医德。

说起医德,就要讲到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由于,他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三位皇帝,都请他入朝为官,并授予爵位。但他托病在家,三辞不受,他终身为平民诊病、扶危救国,积终生之力写下了两部《千金翼方》和《千金药方》的巨著。

这位被后人尊称“药王”的人,全面论述了作为医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他说医学是一门“至精至微”的学问,不能以“至粗至浅”草率从事。

0多年前的孙思邈,把注重医德这一中国医学上的优良传统,加以总结概括昭示后人。其意义深远,他不仅在书中论述了医生应有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以及一生清廉、谦虚谨慎的品德。并且,在自己行医中身体力行,因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所以,从古到今医德方面最重要的是:一个是伦理道德的修养,一个是医疗技术的精通。你只有这两方面具备了,你才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医者。

明代的李时珍,本是一位名医,医院当职。平时在行医当中,他发现了以往的药书中有许多错误,如不及时改正,将关系到病家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他从34岁起开始这项工作,亲自栽培、亲自尝试,并到深山荒野考察收集,向山民野老虚心求教,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到60岁的时候,终于,结束了《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

其中,《纲目》收药多种,附图0多幅,药方11多个。改正了过去的错误,提出了科学的药材分类方法,并在书中驳斥了一些不科学的说法,揭露了炼丹成仙、长生不老等谬论。

一个人不求利不求名,只为确认药物而追求真谛。他从34岁到60岁,他从青年到老年,他不畏风霜雨雪,在深山老林中奔走,把所有的生命奉献了人类,把一生的心血都奉献了文明。终于,为中国古代的药学领域,铸起了一座丰碑。最后,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李时珍”。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诞生了5位神医,他们各有绝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