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学对于脉诊的重视程度,也许有你不清楚
TUhjnbcbe - 2024/4/5 8:53:00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115/4558568.html

在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望,闻,问,切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四诊,其中切诊法,不只是切脉,它还包括按诊,两者都是运用双手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有实用的辨证资料。今天我们主要说脉诊,目前在中医界通常采用的诊脉部位是寸口,这是《难经》之后给确定的。但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脉诊的部位很多,如候脾胃,常取趺阳脉;中医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

一,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连四肢肌朕骨节,把全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脉是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从脉象的变化可以察知内在的变化。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部的变化会在外部表现出来。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主脉”。脉与心息息相关,心为一身主宰,身有疾病,必然影响及于脉。另一方面,脉中水谷的精气,分流经络,灌溉脏腑,游行四肢,贯注百骸;五脏脏气也通于脉而作用于全身。人体血脉的运行,和血气脏腑关系十分密切,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脉往往先受影响,甚至在疾病还未显露之前脉巳有了变化。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说:“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者亦为劳”。也就是说正常人出现了虚劳的脉象,脉病而形不病,这就提醒我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确定病性

关于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无非是寒热虚实,都可以在脉象上得到反映。反过来,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就一般规律而育,证实脉实,证虚脉虚,热则脉数,寒则脉迟,这就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如《金匮要略·疟病篇》说:“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金匮要略·肺痿病篇》说:“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这就提示了肺痿为虚热证,肺痈为实热证。

三,推测病因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讲述发黄证,在《金匮要略》中也有专门的《黄疸病篇》说:“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趺阳脉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脉紧为伤脾”。脾为阴土主湿,胃为阳土主热,所以指出了凡是黄疸病皆为湿瘀热郁。故《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就是说,从脉象的权衡规矩,可以识别疾病所主的脏腑;从病人的脉象去辨别浮沉滑涩,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

四,确定病位

关于病位的判断,也主要依据脉象,并结合经络脏腑的症状来判断。如寸部脉象有改变,又出现心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心;若出现肺经的症状,则可判断病位在肺。但有些病人,症状在上而病位在下,或症状在下而病位在上,这就更须依赖脉诊进行判断。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中医诊断脉位有寸,关,尺的区别,关前主表,关后主里,寸脉浮则病在表,尺脉浮则病在里。关于寸关尺的脏腑分布,左脉寸关尺分别为心和小肠、肝和胆、肾;右脉寸关尺分别为肺和大肠、脾和胃、命门三焦;心包在左寸;两尺有的认为都属肾。

五,推断病的轻重

关于疾病轻重程度,这是个既模糊又确切的概念。说它模糊,是因为难以量化;说它确切,是指医者必须明确病情的轻重,以利处方用药。病重药轻不行,病轻药重也不行。疾病的轻重程度,也可以从脉上来判断。如脉数有热,越数实有力,热就越重,反之则热轻。

六,对疾病预后的推断

疾病的预后即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无非是三种情况:一是逐渐好转;二是邪正相持;三是恶化,病情加重、传变,直至死亡。疾病不是静止的,有着性质、病位、程度的不断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这些改变,也要依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如脉紧为寒,待寒邪化热,脉则转变为浮洪数,待伤阴化燥,脉又转为细数。又如《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说:“水病脉出者死”。这是什么意思呢?水气病的主脉象是沉脉,“脉出”,是脉暴出无根,轻摸脉象很大,按则不见,水气病见此脉象是肾功能衰竭的表现,预后不良。

总之,脉与病的关系十分复杂,根据古人的经验,脉和证有相应也有不尽相应的;因此又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的诊法。脉虽有常度,但临床运用需要灵活掌握,所以《内经》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但又叮咛:“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内经·灵枢经·经脉》又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就是说,脉诊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治疗百病,以调理虚实为主,不可不明白。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学对于脉诊的重视程度,也许有你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