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的看诊步骤望闻问切四诊法
TUhjnbcbe - 2024/5/10 16:48:00

中医的看诊步骤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给大家介绍中医的看诊步骤,并解释其中的理论依据。

一、望诊

望诊

望诊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脉等外在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反映疾病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面部和舌苔上。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表示热毒内盛。

舌苔的颜色和厚度也可以反映出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舌苔白而薄可能表示气虚,舌苔黄而厚可能表示热毒。

二、闻诊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第二步,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声音和呼吸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机和病理变化。

例如,声音低沉可能表示气虚,呼吸急促可能表示气滞。

咳嗽的声音和性质也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

干咳可能表示肺燥,咳痰黄而稠可能表示痰热。

三、问诊

问诊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第三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更详细的信息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症状和体征来反映出来。

例如,患者的头痛可能是因为肝阳上亢,患者的腹痛可能是因为湿气内滞。

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的理论体系,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切诊

扁鹊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第四步,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的脉搏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中医医生会根据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内的病理变化。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表示气虚,脉搏滑数可能表示湿气内滞。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病人病情,然后对症治疗,来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望、闻、问、切是扁鹊提出来的,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扁鹊擅长望诊和切脉诊断,为很多人看病、治病,得到人们的爱戴。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的看诊步骤望闻问切四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