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评价一个大夫的临床诊疗水平“好与不好”,尤其是对于中医医生,比如,某个老中医在其地方上“远近闻名”,或在某个疾病学科上“有口皆碑”,随着这位老中医疗效口碑的积累与传播,患者们心中就会有个比较,哪个中医“好”,哪个中医“一般”,哪个中医“不好”。其实,中医属于我国传统文化技艺,没有“好与不好”,只有“会与不会”。
在中医临床学上,其实根本没有好与不好,有的只是“懂”与不“懂”,中医学成、学会,当然能够行医天下,救死扶伤,而某些学艺不精的中医,没学透,实践少,那他就是不懂中医、不会治病;中医就是这样的。中医博大精深,数千年来,不论是医书典籍还是国药典藏,都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与实践积累的,而落实到临床上,“辩证”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个核心,想要准确的辩证,就要懂得“望闻问切”,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四句话说明了中医在诊疗的过程中,靠着四诊手段的高明程度,可以知道一位医生的诊断水平。
中医只要领会“辩证思维”,那么对于治病来说,就好似“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如同一个病,找三个真正的中医看,用三种不同的思路,都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前提得是真中医。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了“老中医”没有效果?因为当下真的有太多的伪老中医了!老中医指的是经验丰富的中医人,不是到了一定年龄就自动成为老中医了,干了大半辈子还没入门的人大有人在,很多所谓的“老中医”,干了大半辈子,汤头歌背的滚瓜烂熟,但还是看见阳痿早泄就使劲的补肾,看见哮喘就清肺,看见青春痘就扯火,满嘴的某药治高血糖,某药治高血压,您说这是中医吗?压根不是。中医最核心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辨证论治”而绝非“辨病论治”,是先“辩证”而后“论治”,这些中医们失了“辨证”,那还“论”的哪门子“治”?有人说了,辩证论治有那么重要吗?有。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是一切方药的纲领,是方证对应的大前提。中医看病有个过程,即理-法-方-药。先辩证,再确立治疗法则,继而立方谴药,药物为最次,只是治疗的手段而已,除了汤药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手段。不经辨证而辨病而处方可以见效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大多数是治标不治本,服药后即奏效,停药即反复,因为那些药始终治的是人的病,而辩证论治是治疗病的人,二者天差地别。辨病治疗,是治这个病,辨证治疗是治疗你为什么会有这个病。一张好的方子应当是七分治本,三分治标,标本同求。既要缓解症状,也要改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