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倩实习生刘林曦
“中药材讲究道地,地道的嵩胡,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9月底,海拔米的嵩县柴胡即将收获,何村乡黄村的柴胡种植户段西军喜从心来。
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建立中医特色县域医共体,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更多群众家门口就医。“医院医疗卫生共同体”成立于去年8月,由医院牵头与城关镇卫生院、黄庄乡卫生院等8家卫生院组建。依托优质丰厚的中医药资源,中医医共体将如何发挥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特色诊疗又将如何实现群众“康复回基层”?
提技术——
“面对面的学习培训没有间断过”
秋日的嵩县,阳光透着落地窗斜洒进诊疗室,屋内氤氲艾草的熏香,窗外陆浑水库透着青绿色,依山傍水宛如一幅水墨画。
“边做针灸,边欣赏免费‘海景’,心里真是美滋滋!”9月20日,在医院针灸推拿科,正在针灸诊疗的陆浑镇万安社区的赵大伯感叹,因为常年干农活,落下腰椎疼痛的老毛病,一到夏秋换季腰就疼得直不起身。
几个临床“病友”也是同病相怜。“一到农忙,来诊疗的几乎都是季节病。”主管护师周彦红看在眼里,也会分外挂心,细心计算着熏蒸的时间、观察着拔罐的火候。
每位患者来做次诊疗要花上30分钟,一个疗程7到10天。诊疗室里6个床位,一天到晚几乎都是“满员”。
在乡镇卫生院,耳穴压豆、小儿推拿、季节病的推拿理疗,也十分受欢迎,“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也倒逼着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医院护理部主任安向果说,在针灸推拿科、康复科、治未病科、肿瘤科等,县乡村三级学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没有断过。
建平台——
省里专家名医来了有啥用?
“嵩县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河南中医院的主管治疗师官霞说。从年开始,35名来自河南中医一附院的省城专家下沉医院开展对口支援,让老百姓足不出县享受同质化医疗服务。
“中药饮片、内部制剂统一供应,药材质量与省级同等;小儿中医特色疗法、方药等深受群众喜爱。”河南中医一附院派驻医院副院长刘晓颖介绍四年来技术和诊疗方面的提升。
省级名医老专家也请来了。今年5月,8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立,多名省级名老中医定期坐诊,老带新、临床跟师带教、巡诊带教,一批批后备中医人才培养起来了。
依托医共体,医院每年组织四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来自县乡村的余名短训班学员学习规范的中医诊疗,如穴位贴敷、推拿、穴位针灸、中药熏蒸等中医疗法,切实提升县乡村基层医生的中医诊疗水平。
黄庄乡中心卫生院综合病区的护士长卢依萍和王村村的村医赵艳芝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