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护士节。新中国刚成立之时,护士被列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中级技术人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昔日被认为低人一等的行业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如今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学历人才,其中不乏硕士、博士,京城公共卫生护理事业踏上了新征程。
年,北京市针织厂棉毯车间保健站护士将一些常用药交给车间的红十字会卫生员,并进行讲解。高宏/摄
年,医院护士长毕华英指导年轻护士做术前准备。冯文冈/摄
年,医院腹部外科护士长袁桂英在护理病人。冯文冈/摄
年,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学生在上课。江定保/摄
年,医院急诊科抢救室里的男护士在照顾被开水烫伤的患儿。戴冰/摄
50年代护士列为中级技术人才
年6月24日,《北京日报》5版
年7月7日,《北京日报》3版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工业、财经、文教、卫生等方面的中级技术人才,护士便是其中之一。
护士学校是培养护士的摇篮。那个年代,北京已有一些护士学校,包括北京市第一护士学校、北京市第二护士学校、北京市第三护士学校等。
据本报年6月24日5版《北京市第一、第二护士学校》记载,第一护士学校是在原道济护士学校的基础上,于年与第一、第三、同德三个护士学校合并而成的。合并前,道济护士学校3个班只有27名学生,没有一名专任教员,连校长都是兼任的,教学几乎全靠书本和口授;合并后,第一护士学校学生达到人,有10位专任教员,并且有了生理解剖实验室、理化化验室,配备了29台显微镜、10个人体模型和配合教学用的幻灯。第二护士学校的前身是私立仁光护士学校,改为市立护士学校后,师资和学生数量都有所增加。
按照规定,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护士学校,学制为2至3年。不过,当时很多初中毕业生对于报考护士学校是有顾虑的,因为在很多人心目中,护士就是“高等佣人”或“老妈子”,没有前途。甚至有的护士学校学生一出校门就把校徽摘下来,认为当护士很“丢人”。为此,本报年7月7日3版专门刊发了中医院护士华雨珍写的一封信——《一个护士的意见》,用自身经历为读者解释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帮助人们纠正思想上的偏差。
后来,医院建设步伐的加快,护士需求量越来越大,北京选择护士专业的学生也逐渐多起来。据本报年7月5日2版《当一名光荣的“白衣战士”》报道,北京市第一、二、三护士学校年共招收了多名新生,到年,3所护士学校招收的新生数量增加了1倍。人们已经意识到,护士不仅仅是扫扫床、送送药,而是要能担任医疗护理工作、担负卫生宣传教育的任务,属于中级技术人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
提高护士技能靠“传帮带”
年10月17日,《北京日报》2版
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2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医疗技术有限,护理工作也不到位,护士给病人打错针、给错药、开错饭的情况都出现过。针对这些问题,医院主要是通过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提升护士的技能。
据本报年10月17日2版《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报道,医院为了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先后将15名大夫、护士送到中医院、医院等医院去学习,同时组织各科大夫、护士去听中华医学会、医院等单位举办的医学报告。除此之外,各科主任、主治大夫还会结合临床讲课、病案讨论会,组织大夫、护士对比较复杂的病历或死亡病历进行讨论,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技术。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年,医院开展了“百日无差错运动”。其中,各科护士普遍实行了查对制度,在发药时对病人床号姓名、服药时间、剂量、药名和药牌进行查对,在治疗时对床号姓名、治疗时间、剂量、药名和治疗部位进行查对。查对制度的实行,在减少和消灭医疗差错上起了很大作用。一位护士由于没有严格遵守查对制度,给患者多注射了一针盘尼西林,受到了严肃批评,为此,她本人做了深刻检查,并提出了今后改正的具体办法,其他护士、大夫都引以为戒。(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2版,《我院的“百日无差错运动”》)
那个年代,很多护士还被派到医院进修,学习先进技术。经过学习,这些护士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护士宋雅美就是在苏联护士长的培养下,做到了无微不至地关怀病人,几年下来注射数十万次,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年3月13日《北京日报》2版,《医院成立五年来对我国医疗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40年前首次大规模评选优秀护士
年4月8日,《北京日报》2版
年1月4日,《北京日报》2版
年,北京第一次在全市范围内举行优秀护士评选活动,旨在促进护理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据本报年4月8日2版《全市评选优秀护士活动进展顺利》记载,在评选过程中,各医疗单位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病人、设置评选箱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医院分别组织多名住院病人的家属参观病房,开了46次座谈会,征求对护理工作的批评意见。医院、医院、医院、市结核病研究所和丰台区卫生局等19个单位,共向各合同单位和病人发出多封信,请他们推荐优秀护士。医院等单位在护理人员工作服上印上号码,以便让群众监督。
年5月12日,名优秀护士受到表彰,另有名护士受到表扬。这些护士是从全市推荐的多名护士中评选出来的,他们当中既有从事临床工作的,也有从事预防科研工作的;既有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护士,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护士和奋发向上的青年护士。(年5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护士同志们,人民感谢你们!》)
这次大规模评选活动开展了三个多月,护士为病人想得多了,关心集体的多了,做好事的多了;迟到早退的少了,上班聊天的少了,闹不团结的少了。期间,医院还延伸开展了“护理质量优良月”“我爱我的岗位”“视病人胜亲人”等活动,医院的护理工作气象一新。
医院一抢而空
年7月7日,《北京日报》5版
年5月12日,《北京日报》6版
年4月26日,《北京日报》8版
多年以来,医院里的护士都是由女性担任,医院外,医院里看到男护士。至于高校的护理专业,更是给人们留下了“只招女生,不招男生”的印象。进入21世纪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据本报年7月7日5版《首批男护士将走进病房》报道,年,首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护理专业招收了首批男生,3年后,11名男生毕业,他们成为北京首批走进地区医疗卫生战线的高学历男护士。
医院出现了男护士的身影,但男护士仍是“稀缺资源”,可谓凤毛麟角。本报记者曾于年进行过调查,医院东西两个院区共有护士名,其中男护士仅有10人;医院有护士多人,其中仅手术室有两三名男护士;医院的男护士只有一两名。(年5月12日《北京日报》6版,《医院男护士仅占1%》)
年,北京注册护士达到6.9万人,其中男护士有人,占所有护士的2.7%。这些男护士主要集中在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精神科等科室,普通科室病房还是很少见。不过,由于护理工作整体缺口很大,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男护士医院一抢而空。这是因为和女护士相比,男护士优势明显。比如,男护士体格强壮、精力充沛。ICU病房重症病人需要两小时一翻身,过去需要4名女护士一块来做,现在两名男护士就可以完成。在产房中,男护士往往能将孕妇直接抱上产床。一些持续时间长的手术,男护士也能更长久坚持站立。(年4月26日《北京日报》8版,《北京仅有近两千“男”丁格尔》)
当然,男护士的流失也非常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观念作祟,很多人认为男性从事护士工作是无能的表现,根本没有前途可言。另一方面,社会对护理行业重视不够,护士的地位和薪金也有待提高。
本科生当护士不再是新鲜事
年5月12日,《北京日报》5版
年7月3日,《北京日报》5版
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护士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护士不仅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知识,娴熟于基础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配合好医疗、避免交叉感染和并发症发生,还要懂得药理学、营养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甚至要通过做心理辅导,帮助病人消除压力,以最佳的状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年,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率先对护理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大幅度调整课程,加入人际交流、社区护理、人与环境交流、卫生服务体系、生命伦理与法规、护理管理等更多人文内容,并且要求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接触临床知识。年,该校培养出了首批30名“大本”护士。(年5月12日《北京日报》5版,《护士学问真不小》)
为了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年,北京在开设护理专科自学考试的基础上,启动了护理学专业的“本科段”自学考试。年7月,参加第一批毕业实习的37名学员毕业,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成为北京首次以自学考试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本科护士。(年9月13日《北京日报》7版,《首批自考大本护士毕业》)
此后,北京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迅速提升。年5月12日《北京晚报》12版《硕士博士争当护士》有这样的记载:当时,医院有近名护士,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20%以上,还有20多人是硕士学历。那会儿,全国的护理学院培养硕士学历的护士已非常普遍,开展博士人才教学的也已经有10余家,如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这些高学历的护士会先到病房里从事基础的护理工作,然后逐步走上临床教学、科研岗位,他们在工资待遇和职称晋升方面能享受特别优待。
年,北京首次推出“护理专门人才一体化培养实验班”,这是一种“3+3+2”模式培养,学生通过中考入读,经过八年“高本连读”,毕业时可获得理学学位,成为高端护理人才,取得“护士长”资质。(年7月3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首个护理实验班周末招生》)
如今,本科生当护士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大专生占比更是早已超半数。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本市注册护士总数为13.5万人,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已达78%。(年5月13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注册护士5年增18%》)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原标题:“白衣天使”的时代印象)
来源:北京日报文字:贾晓燕
流程编辑:u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