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如果你不知道中医的效果,那么我会建议你看
TUhjnbcbe - 2024/8/31 16:41:00
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你觉得中医有用吗?

你知道吗?其实所有人都对中医抱有偏见,就算是在医学领域之中,这种偏见也普遍存在,也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偏见的产生和蔓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仅凭着自己为数不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夸夸其谈,中伤、调侃,甚至是以贬低中医为乐,但实际结果是什么呢?就此次疫情来说,结果就是中医的效果要大于西医,结医院取得了无一例轻症转入重症的成绩,结果还是对此次疫情中奋斗在一线的名中医工作者的忽视,或许现在的你仍然对中医抱有成见,但我依然希望你能看完这篇内容。

《黄帝内经》

想要了解中医,那么就要追根溯源,想要追根溯源,那么要看的第一本书籍就是《黄帝内经》,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开始形成体系,简单来说,中医之所以能够形成一门学科并且传播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现,我们今天就从《黄帝内经》的内容上来看一下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中医的实际作用,整本《黄帝内经》一共分为《素问》与《灵枢》两大篇,其中《素问》篇主要讲述了阴阳五行、脉象、经络、藏象、病因等内容,而《灵枢》篇主要讲述的就是诊法、治疗、养生等内容,总的来说,素问阐述了中医基础知识,灵枢讲述的就是治疗方法和理论,我们先从《素问》篇开始看起,由于《黄帝内经》全文较长,所以在本篇内容中我们只是简单来看几个知识点。

《素问》

在《素问》篇中的第一个知识点就是脉象,中医里讲望、闻、问、切,这是四种辩证方法,所谓“辩证”方法其实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得病,或者是说得了什么病,这里面的“切”就是摸脉象,具体的操作方法大家应该都见过,判断的方法呢就是根据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等情况来的,其中的快慢、强弱、深浅的相互结合,最终呈现出来的感觉就被称为是脉象,在《黄帝内经》这本书中就记载了20多种脉象,其中记载:“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大意就是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在清晨,因为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劳作,体内阴阳之气平衡,更容易得出一个准确的脉象。

随后说道:“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这里面就说到了十种脉象,第一种叫做长脉,长脉的感觉应该是非常柔和的,有着手握长竿的感觉,就是感觉这脉特别长,一般来说没什么毛病,短脉呢就是感觉这脉特别短,一般来说是心神不定,数脉就是特别急促,一般主热病,大脉就是脉搏起伏特别大,如果起伏大又特别强一般就是指邪热症,如果起伏大但是特别无力一般就是指虚损,由于这些知识涉及医学,所以我们就不讲了,我们只是简单来看一下脉象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最后声明一点,脉象这事能看到的非常局限,望、闻、问、切相互结合才是辩证的最佳方法。

《素问》篇的第二个知识点叫做经络,这也是贯穿整本《黄帝内经》的一个概念,经络到底是啥?在《黄帝内经》中称:“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意就是说经络非常重要,人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经络,生病是因为经络,能够治病也是因为经络,经络生长在肉间,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但是有时候又会浮出来,它甚至能够决定生死、处置百病,那么现代医学是如何解释经络的呢?很遗憾,现在也没人能弄清楚经络到底是个啥,在《黄帝内经》中记载,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一种贯穿人体的线路,就像是一棵树一样,有主线,有分支,其中的大线路被称为是经脉,其中的分支被称为是络脉。

既然说到经络这里了,我们就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在年的时候,北韩有一个叫做金凤汉的科学家,他对外宣称自己已经找到人体的经络了,还准备将其命名为“凤汉脉”,眼看我们的老祖宗的文化遗产要被人家申遗了,中国就派了一批科学家去到了北韩实地学习,结果呢,金凤汉又说自己正在研究,不方便透露,过了几年的时间,全球科学家不断要求北韩公布实验结果,被逼无奈之下,金凤汉最终以跳楼自杀的形式结束了这场“申遗”之争,所以说,不是什么东西都能被抢的,有些东西,想抢也抢不走,但遗憾的是,我们也是想拿却拿不出来。

《素问》篇中第三个比较关键的知识点叫做“藏象”,什么意思呢?其中的“藏”指的就是内脏,“象”指的就是表现,合起来就是人体内脏的表现,其中记载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这里面说到了五脏的位置和具体特征,也就是说,起码在两千五百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接触关于“解刨学”的知识了,另外在其中提到的知识大家可以记一下,从五脏来看,分别就是心、肺、脾、肝、肾,其中心属火,主管血脉和神志,肺属金,主管呼吸和气血运行,脾属土,主管运化,与胃对应,肝属木,主管疏泄,与胆对应,所以有个成语叫做“肝胆相照”,肾属水,主管生殖与藏精,与膀胱对应,六腑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这个我们就不细说了。

在《素问》篇中最后一个关键的知识点就是“病因”了,在《素问》篇的调经论中记载:“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大意就是说人之所以生病主要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内因,也就是内在因素,通常都是由七情六欲导致,比如说怒火容易伤肝,所以不要长生闷气,喜容易伤心,这一点可能大家不太理解,说实话,我也不太理解,可能所谓的高兴死了就是这个意思吧,思容易伤脾,思就是思念的意思,为什么太过于思念一个人会“茶不思,饭不想”呢?因为脾胃受损就没有味觉了,所以,思念别人之前一定要吃饱了,悲容易伤肺,大家应该都听过“痛哭流涕”这个词吧?鼻和肺是相互联系的,过度悲伤容易损伤肺部,所以就出来鼻涕了,恐容易伤肾,这事在男同胞身上应该能表现出来,比如说有的人就能吓尿了,有的人被吓之后就尿不出来了。

《灵枢》

由于篇幅过长,所以关于《灵枢》篇的内容我们要讲的不多,在古代《灵枢》篇因为其中的针灸之法而扬名,所以我们就重点来看一下针灸,古人是怎么发现针灸能够治病的呢?在《黄帝内经》中是这么解释的,人在生病的时候通常会全身出现一些红色线条,发病越重,这些线条就越明显,慢慢地,人们发现用一些尖锐物摩擦这些线条会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就比如说,我们眼睛累的时候按压睛明穴可以缓解,头痛的时候按压太阳穴可以放松,再比如说,发烧的时候用温水和毛巾擦拭血管就可以降低症状,于是,针灸这事就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那么为什么《黄帝内经》以针灸之术而闻名呢?

因为这本书的核心就是经络,其中记载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依靠判断经络的情况对症下药,但是,刚才我们也说到了,经络这个东西从外面看不到,它藏在体内,这个要怎么治疗呢?于是乎,针灸这事就出来了,所以针灸其实就是依靠微针来刺激经络或者是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那针灸到底有没有用呢?在年的时候,针灸就已经申报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现在已经有超过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展了针灸医疗,也就是说,针灸已经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推广出去了。

终章

中医有用吗?我想国人大可不必因为这个问题内讧,目前日本医学、韩国医学、越南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且在九十年代末,韩国还曾想将中医与针灸申遗,但是却被《黄帝内经》的素问篇给阻击了,所以,中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考虑的是,中医到底有没有断代?中医的体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古人的中医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中医有没有什么区别?以及中医和西医应该如何结合?我们今天只是讲解了《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如果后续大家仍然有兴趣了解其他古医学专著的话我们还会继续更新,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是白同学,咱们下期再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你不知道中医的效果,那么我会建议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