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医生看病一直是把脉,他号脉也不用你介绍,把手一伸,就是传统的老办法。”患者张瑞莲向记者介绍说。
这个71岁的老人继续说道:
“每次都说得特别准,当时给自己的印象就是抓到一条救命稻草。”
另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家属对采访的记者这样说道:
“这里很便宜,别的地方很贵,我有个朋友去那边问过,在别的地方几百元的,他这里只50元”。
海南有一名赤脚医生,他救人无数,却被迫停医3次,患者们不满,便联名上诉,将这件事闹到了政府。为何他的行医生涯却屡遭挫折呢?
他叫黄海涛今年36岁,从医已经有20多年,他是出生于中医世家。
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就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小跟在爷爷身边当药童,那时候家族中有好几个,跟他同龄的孩子,在爷爷的授意下,他们接触了中医。
然而,中医博大精深,晦涩难懂,其他几个孩子没有黄海涛的毅力和悟性,纷纷败下阵来。
只有黄海涛坚持到底,后来还将中医发扬光大。当他十岁的时候,便可以独自为病人问诊看病了。
开始看一些小病小患,再过些日子便可以真正的独当一面。谁知噩耗突然降临在他们家,医者不自医,黄海涛11岁的时候,爷爷去世,黄海涛一下慌了神,不过他很快便振作了起来,决定继承爷爷悬壶济世的遗愿。
没有了爷爷的引路,黄海涛只能自学,一边帮病人看病,积累经验,一边苦读医书,增长知识,这一坚持就是数十载,只为一朝能治病救人。
如今,王海涛的书架上摆满了曾经抄写的药方,以及做好的笔记。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纸张都已经开始泛黄,而且纸上留下他经常翻阅的痕迹。
因为有些医书买不到,他只能从网上下载资料,自行打印,然后自己将其装订成册,一有时间就会去翻看书籍,把知识铭记于心。
终于,在他的坚持不懈下,他成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药童,蜕变成妙手回春的世医。
黄海涛全身心投入中医20余年,每天一大早,他的家门口总会坐满人,这些都是前来问诊的村民。
记者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是眼前这个年轻气盛,且不修边幅的人,觉得他也许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然而事实证明人不可貌相。
其实不只是记者这么觉得,那些听完他医术了得,慕名前来的人,第一眼也是不相信,甚至怀疑这只是为了吸引患者而故意打造的名声,毕竟他很年轻,在年龄上就不能让人信服。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医界中那种头发和胡须花白的老人,医术才是最受人认可的。这么年轻的小伙子,在中医界造诣高超的确实少见。
前来问诊的人群中,有位71岁的老人,她就是黄海涛众多患者中的其中一个。
她刚看到医生的第一眼,也很怀疑。但现在她一提起黄海涛医生就赞不绝口。
原来,老人之前被查出了癌症,且到了中期,去医院拿药动手术,可是不但没有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并且转移到了肺部。
眼见着老人的身体、精神越来越差,一家人感到绝望,于是邻居建议她到黄海涛医生的诊所看病,然而,老人一听到是海南山村,便没把邻居的话当真。
原来,他认为海南山村连药材都稀缺,更别提有可以治疗癌症的医生了。
后来,老人病情恶化,海南山村成了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此时也管不了是真是假,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这里。
刚看到黄医生时很怀疑,但经过治疗后,老人的态度有明显的转变,等到老人坐下后,黄医生什么都没问,直接给老人号脉,然后准确地说出了老人身上的症状,老人此刻被深深折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确认黄海涛的医术确实了得,从这位老人的精神面貌之中也能看出来。
这么多年来,他治好的病统不计其数,不论是大病还是小病,他都能治疗,71岁的张瑞莲老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在海南山村,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在黄海涛的诊所看病,医院的医药费过于昂贵,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得起,而黄海涛看病不仅价格便宜,还能药到病除,逐渐他的名声声名鹊起,许多人慕名而来。
然而,好景不长,年8月的一天,黄海涛的诊所被叫停,曾经人满为患的诊所顿时变得空荡荡,诊所大门紧闭,黄海涛也不见了踪迹。
原来行医必须持证上岗,还要满足好几个条件,乡村医生也一样。
万宁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陈宏跃对黄医生被叫停的原因作了解释:
“当时被叫停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行医证,所以我们按照卫计部门管理的职责,无证从医,肯定要叫停。”
计生委陈宏跃主任说:
“乡村医生的证要有三个条件:
一要有中专以上的这个医学专业毕业,
二要经过专业的培训,
三要通过考试合格了才能被聘为乡村医生。当时黄海涛是这三个条件都不具备。”
黄海涛不符合条件,相关工作人员也是尽了自己的职责,保证患者利益免受伤害。
巧的是,在黄海涛准备关闭诊所的前一天,正好撞上一位从外地赶过来抓药的患者,两人便聊到了此事。
患者得知黄海涛的诊所即将面临关闭的时候,显得十分气愤。
回家后,在网络上联名17位患者找到政府部门,请求他们恢复黄医生的行医资格。
众多人联名申请,相关部门对此事展开了调查,得知黄海涛医生救人无数,他的患者都非常相信他,知情群众也希望相关部门能让他继续回来看病,于是相关部门决定酌情考虑。
去年关闭诊所的黄海涛没有自怨自艾,正好取得了湖南某中医学校的毕业证书。
在他的努力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通融下,黄海涛参加了培训,并通过了相关考试,他的诊所再次被办了起来。
这次他拿到了从业资格证,再也不用担心被叫停了。
事后,黄海涛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并非是他不愿意考证,而是此前一直没有培训的机会,如今机会就摆在他眼前,他十分乐意接受系统的培训。
此时的他虽然年仅36岁,但是他从业已经20余年,也有十多年的正式看诊经验。
从医20几年,他深知中医的博大精深,外界对他都是赞不绝口,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外界的评价都是虚的,他深知:要学的东西远不止如此,他要把中医发扬光大。
黄医生说:“学无止境,要做一个明医,终生没有遗憾,那是最成功的。”
以发扬光大为信念,他先后前往河南、安徽等地,向中医界的名家请教。
即便再忙,他都会挤出时间记笔记,然后仔细钻研琢磨。
明明可以到大城市发展,但他甘愿留在小山村为村民服务,被他治过的人都称赞他医术高超。
这样一个医生,他行医数十年,被称为小济公,然而,自言饱受“神医”困扰的黄海涛很不解地说:
“我曾无数次解释,我不喜欢神医这个称呼,我无非是临床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罢了。为什么用中医治好了就被认为神奇呢?”
“我不愿做什么‘神医’,中医被人重新尊重和认同,也不能靠‘神医’。”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做一个乡村中医领域的拓路人。”
如今,黄海涛仍在研究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的即将稳定成型。
中医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中医已经走出了国门,被世界的很多国家看到,也得到了他们的称赞,也正是有着象黄海涛这样一些优秀的医生,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和力量。
黄海涛医生说,他会一直在中医的道路上前行,坚持治病救人的梦想,秉承爷爷的遗志,把中医发扬光大,我们为这样的好医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