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查到古代的一首方剂,看功能主治,简直就是为颈椎病量身打造的。
有一天,翻书翻到广东名医黄春林的“加味天麻丸”,是由天麻、川芎、半夏和酸枣仁组成,治疗痰瘀阻络型的颈椎病或者高血压。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简单,但是颈椎病中医类型的风、虚、痰、瘀,四个基本致病因素都照顾到了。
心中虽然窃喜,但是本着追根溯源的精神,就想既然是“加味”的,那“天麻丸”肯定还有出处。
然后各种查资料,一查,原来这首方子出自明朝的《普济方》。药方组成也简单,就一个天麻,一个川芎。
天麻,中医称其为“定风草”。再一看原书记载的功用主治,嘿,虽然没有一字颈椎病(那时候也没有颈椎病这一病名),但是描述所治,却都是现代颈椎病的症状。
“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
我们一条条翻看:
心忪、烦闷:交感神经型的心悸、心慌、心烦、胸闷。
头晕欲倒: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的症状。
项急、肩背拘倦:颈型颈椎病,肌肉受累,脖子僵硬、疼痛,肩膀、后背酸困疼痛等。
神昏多睡:整天昏昏沉沉,感觉睡不醒似的,尤其久坐、长期低头、伏案后加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肢节烦痛:神经根型颈椎病,压迫相应的神经后引起的上肢病变,压迫加重,就是手麻胳膊麻了。
皮肤瘙痒:颈椎病引起的皮肤瘙痒,虽然不多见,但是确实存在,有的专家把这类的皮肤病归为“神经病性瘙痒症”。这种情况由于认识不足,并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诊疗。
偏正头痛:很常见,压迫走向头部的神经血管引起的症状。误诊也比较多,多数是以为头部局部症状。
鼻齆:鼻塞、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症状,交感神经型的吧。门诊上,很多人反复鼻子不舒服,反复吃药不减轻、不除根,做一两次颈椎复位手法后,鼻子很快通了。
面目虚浮:面部和眼睛的感觉,面部感觉怪怪的,眼睛模糊(检查眼睛,问题又不大),除了搞脊柱的人,还有多少人能想到是颈椎引起的呢?
怎样?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自己很多地方都中招了?这倒不奇怪,毕竟颈椎病是现代病、生活方式病,从几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太多人颈椎都不好。
普济天麻丸,虽然药味简单,但是用在药方里,效果确实很好。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个方子。
首先,药味简单,也就意味着偏性更大,很多人并不能直接用。尤其肝阳上亢的人,没有别的药制约川芎,很容易加重肝阳上亢。
其次,不能久服。“久服则走散真气”。
要想用,还得配合上其他的药,该制约的制约,该往回搂的往回搂。
当然,要想效果更好,最好再结合上针灸、推拿或者正骨的手法。一边从外解决,一边从内解决。
治病,本来就该在安全的基础上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