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质与养生
1、体质强壮者,应加强精神调摄,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2、体质虚弱者,除预防疾病外,还要注意饮食起居,避免情志内伤,静神动形相结合,促使体质增强。(气郁质者,应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阳虚质者,多精神萎靡不振、自卑而缺乏勇气,应帮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饮食方面,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体质偏寒者,宜温而忌寒;阳虚之体宜温补,阴虚之体宜甘润生津。)
二、体质与病因
《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编》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1、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2、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三、体质与病机
正邪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1、一般而言,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抗病力强,邪气难以侵袭致病;即或邪气亢盛而发病,多表现为实证。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抵抗力差,邪气易于乘虚侵袭而发病,多表现为虚证。2、体质决定病机的从化(病情随体质而变化)。如:同为风寒之邪,偏阳质者得之易从阳化热,偏阴质者得之易从阴化寒。又如:同为湿邪,阳热之体得之易从阳化热而为湿热之候;阴寒之体得之易从阴化寒而为寒湿之证。
四、体质与辩证论治
1、辨体论治,因人制宜。如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而面色红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感受寒湿阴邪,反倒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偏阳者多发实热证,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偏阴者多发实寒证,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2、辨体施药,权衡性味。阴阳平和质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偏阳质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偏阴质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痰湿质者宜芳香化湿健脾,忌阴柔滋补;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等。还应注意剂量。如大黄泻下通便,有人9g即足以,但有身强力壮都18g才见便便转软。3、辨体康复,善后调理。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促其康复,防止复发。体质偏阳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味;体质偏阴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