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师承教育是通过教师手把手带学徒的一种传统教学方式,是我国几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形式。
中医师承教育,不可取代!师承和校承,它们在学生的来源、对师资的要求、学习的时间和培养的目标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师承教育和校承教育各有优劣,所以这两者需要配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继承人服务。
01师承教育不可取代
中医药人才成长,必须坚持走“读书、从师、临证、再读书、再从师、再临证”的途径。
中医院校教育为何取代不了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因为师承教育是以“个性化”为特征,院校教育以“标准化”为特征。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指出,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贵州省遵义市名老中医补祥贵医生说,通过跟师学习,真正懂得了中医应该怎样给病人看病,中医书应该怎么读。跟老师学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方子,更重要的是独到的经验和思路。
中医师承教育,不可取代!02为草根中医打开大门
专家建议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二是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长期以来,民间中医药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执业医师法》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专科或中专学历。这些民间中医,虽然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长,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了。师承教育能否为他们行医打开方便之门?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师承一直未能纳入国家正规教育,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前途命运各异。专家建议,应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03中医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书本中医”一上临床,脑子里只有“银翘散”。教材越编越厚,有用的内容却越来越少,基础和临床严重脱节
不少学艺未精的学生,把中医开方等同于“银翘散”,出手就是加减“银翘散”。因为中医药大学教的首先是银翘散,也必考银翘散,“书本中医”一上临床,慌了手脚,脑子里也只有“银翘散”。
一些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的生源都很好,特别是国医班的学生,高考分数都可以上清华北大。然而,他们入学后对中医的信心非但没有增强,反而是下降了。很多学生对中医经典掌握得不够,基本功薄弱。
中医师承教育,不可取代!补祥贵医生建议,让学生从寻常课堂迈向经典殿堂,从小小诊室踏上师承之路。中医人只有练好“看家本领”,才能说好中医话、干好中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