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解表药(15味)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紫苏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不宜久煎。
生姜
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
辛,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荆芥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辛,微温。归肺、肝经。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吐衄下血。
不宜久煎。
荆芥与防风二药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均可使用,亦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力较强,风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消疮、止血。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又能胜湿止痛、止痉,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羌活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风寒感冒,头痛身疼;风寒湿痹,肩臂头痛。
白芷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带下证;痈肿疮毒。
细辛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鼻渊,牙痛,痹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煎服,1~3g;散剂每次0.5~1g。反藜芦。
细辛、麻黄、桂枝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证;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和缓,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配伍后可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2.辛凉解表药
薄荷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煎服,3~6g。宜后下。
牛蒡子
鼠粘子辛,能除疮毒,瘾疹风热,咽疼可逐。
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桑叶
桑叶性寒,善散风热,明目清肝,又兼凉血。
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燥咳;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发热头痛;肝阳眩晕,肝热动风;目赤昏花;痈肿疮毒。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兼能清热解毒。
葛根
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煎服,9~15g。升阳止泻宜煨用,余宜生用。
柴胡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感冒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