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交感互藏
交感,即交互感应。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即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阴阳是蕴藏在事物内部、推动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荀子·礼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交感互动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内因。宋”周敦颐《太极图说》: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孕育和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交互作用。
《内经》对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有深刻的认识。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又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亦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开降相因,而变作矣。”天地阴阳二气的感应交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因此,在字宙自然界中,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云雾雷电、雨露、阳光等,空气和水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生、发育、成长以及衰亡。在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故《易传·系辞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可见,阴阳交感是一切生命活动产生的根本动力。
和合是发生阴阳交感作用的条件。阴阳二气的和合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错相荡、互融互化的一个过程,是阴阳之间的一种最佳状态。最佳状态的实现和维系来自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和合,即融合、均衡和协调。《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在运动中既对立又融合才可达到和谐状态,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而且,天地阴阳的升降交感维系着宇宙万物的有序产生与发展变化,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合、均衡协调,则维持着生命现象的有序进程。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有时亦称“阴阳互寓”“阴阳互合”。自然界万物皆由天地阴阳二气氤氲聚合而化生,故宇宙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或现象则都含有阴与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即事物或现象虽然属阴,但含有阳性成分;彼事物或现象虽然属阳,但亦含有阴性成分。故《类经.运气类》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阴阳互藏互寓是宇宙万物基本属性之一,诚如《春秋繁露·基义》所说:“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宇宙万物千差万别,其形态色泽、动静和发展趋势运动形式等表现亦有所不同,此亦取决于万物所禀受和互含的阴阳二气的多少和差异。《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亦说:“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虽属阳,而不可谓其无阴;女虽属阴,亦不可谓其无阳。”阴阳互藏互寓是宇宙万物互化与差异的内在机理及规律。
在自然界中,阴阳互藏和阴阳交感同时并存,两者共同维持事物的整体性。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的根源,阴阳交感是阴阳互藏的必然结果,两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正因为有了阴阳的互藏与交感两种运动,才能使宇宙万物既生化不绝,又保持各自的差异与特性。
(二)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是指阴阳之间相反、相斥、相争和矛盾的关系。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由于属性相反或差异都存在着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对立状态,诸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换言之,对立是两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两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不仅体现在它们性质和作用的相反,还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阴阳制约是指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如《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即说明了动与静的变化,蕴含有阴与阳相互制约的关系。阴与阳相互制约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这年复一年的气候循环变化,是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制约的结果。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
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相互制约,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的阴精与阳气相互制约,才能维持阴阳平衡的生理状态。一旦阴精与阳气不能相互制约,人体阴阳制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依存,表现在阴以阳的存在为前提,阳以阴的存在为前提,无阴就无所谓阳,无阳也就无所谓阴,两者同处于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中。以方位言,上为阳,下为阴,上以下为前提而存在,而下以上为前提而存在。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以温度言,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就无所谓寒。人体的阳气,是以阴精的存在为前提;而人体的阴精,是以阳气的存在为基础。因此,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这种阴阳依存关系为“互根。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如《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在互根基础上发生着相互资生、促进、利用的互动过程。在自然界气候变化过程中,由于蒸腾地表水分化气上升为云,气温变冷云层凝结成水下降为雨,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寒热推移,上下联动,云雨互化,正是阴阳互用的体现。
就人体而言,体现在物质之间转化、功能之间互动、脏腑之间协调等方面。就物质言,如气属阳,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和统血,故气的正常,有助于血的生化和正常运行;血能载气、生气,血之充沛则又可资助气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可以看出,气血之间体现了相对物质之间互根互用的阴阳关系。就功能言,阳气主兴奋、运动、发热,阴气主抑制静守、寒凉;阳气的兴奋运动可以促进阴精的静守,阴精闭藏又为阳气的运动不断提供了能量供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脏腑之间功能的相互协调关系而言,五脏属阴,功能主藏阴精;六腑属阳,功能主水谷输泄,一动一静、一藏一泄,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资生依赖促进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括了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脏腑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本质特征。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就是说,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脏腑组织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就会逐渐衰退,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阴与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消,意为减少、消耗;长,意为增多、增长。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形式,具体表现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正因为阴阳这种消长运动,才能促进事物不断地发展变化。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即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阴阳相互制约,当属阴的一方消减时,就会使受制约的、属阳的一方增长:当属阳的一方增长时就会使受制约的属阴的一方消减。如春夏之时,自然界阴气逐渐消减,阳气逐渐增长,则气候逐渐交为温热;秋冬之时.自然界阳气逐渐消减,阴气逐渐增长则气候逐渐变为凉寒。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亦是阴阳消长运动所致。平旦之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气温逐渐增高;日中,则阳气隆盛,阴气衰减,气温最高;日西,则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则气温逐渐降低:夜半,则阴气隆盛,阳气衰减,气温最低。如以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白天阳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所以说,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地共处于机体的统一体中,而是处在互相制约、互相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在人体即是生理活动的协调与平衡。
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阴阳互根互藏相互资生,当属阴的方消减时,对阳的资生和促进相应减弱随之阳也消减;当属阳的一方消减时,对阴的资生和促进相应减弱,阴也随之消减。这就是此消彼消。当属阴的一方增长时,对阳资生和促进增加,阴也随之增长:当属阳的一方增长时,对阴的资生和促进增加,阴也随之增长,这就是此长彼长。
阴阳的消长平衡,符合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规律,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在绝对运动之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之中又蕴藏着绝对的运动;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事物就是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而发生和发展的。阴阳的消长虽然是绝对的,平衡虽然是相对的,但决不能忽视相对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就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即是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导致阴阳的消长失调,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对人体来说,也即是病理状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也可发生突变,但大多数则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阴阳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形成,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在其运动中已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所谓“成败倚伏”,即是说当新事物生成之时,已倚伏着败亡之因素;当旧事物衰亡之时,也孕育着新事物产生的因素。而成败的相互倚伏,就在于事物的运动。旧事物的发展,是“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也就是“化”的过程。故《素问·天元纪大论》日:“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但是,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说:“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里的“重”“甚”或“极”就是促进转化的条件。即是说,阴寒到了“重”“甚”或“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阳热;阳热到了“重”“甚“或“极”的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为阴寒。在这里,“阴阳之变”的条件是主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当然,促使转化的条件,还有内外之分。
就生理而言,抑制和兴奋的互相转化,即是如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亦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属于由阳证转化为阴证。此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再如寒饮中阻之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也就是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阴阳的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上述两个例子中,前者的热毒极重,阳气随津液外泄而亡脱,后者的寒饮郁而化热,就是促成阴阳互相转化的内部条件。可以看出,阴阳的消长(量
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其消长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属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调控的。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必须以对方之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对立面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对立面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消长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形成阴阳的转化,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内涵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