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誉满“杏林”(中医界的代称)
古代的医生,奇人异士极多。壶公、郭玉、华佗、董奉都是。
《三国志士燮传》注有云,董奉是一位神仙,曾用药丸给了交州刺史士燮服用,三日前死了的士燮,竟能在半日后而起坐。《三国志士燮传》注:“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董奉给人看好了病不收钱,只命病人根据病情的大小而种杏子,后来杏子成了树林,用杏换谷物救济贫民。以医院或诊所为“杏林”,和董奉的奇迹有关。《南康府志》云:“董奉,字君异,候官人。有道术,隐庐山为人治病,不受谢,惟令种杏一株,数年成林。杏熟易谷,以济贫民。永嘉中仙去。今庐山杏林,乃其遗迹。”
整理伤寒论和脉经的王叔和
现在的医生能有《伤寒论》、《脉经》作指导为病人施治,这个功劳可算在晋代王叔和的身上。《甲乙经·序》云:“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高湛的《养生论》也有:“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覈遗文,采摭羣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从甘伯宗《名医传》知道,王叔和有《脉经》十卷传世,而且《伤寒论》经久远的时间已经残破不堪,因为王叔和方能让后人得窥此书:“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修养之道,撰《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一卷。仲景作《伤寒论》错简,迨叔和撰次成序,得成全书。”
完整搜集针灸资料的皇甫谧
晋代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我们知道,中国古时的针灸医术是非常高明的,但是没有很适合学习者的完整书籍。皇甫谧自己患了风病,又耳聋,“病风加苦聋百日”,于是将古时的针灸相关书籍,《内经》的〈针经〉和〈素问〉,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去芜存菁而著作了《甲乙经》,〈序〉云:“乃撰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去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古今医统》云:“皇甫谧得风痹疾,因而学医,集览经方,手不释卷,遂尽其妙。所著《甲乙经》及《针经》行世。”
狂犬病如何治?葛洪有答案
古时候修道的医生相当多,葛仙公即是。葛仙公的从孙葛洪更是大大的有名。葛洪喜好学习神仙导养之法,也跟葛仙公的学生郑隐学习炼丹的秘术,后来他的炼丹经验写在《抱朴子》书中,后世人发现,对现代的化学有启发作用。他也是很有名的医生,《肘后备急方》中有治疗狂犬病的处方,使用狂犬的脑涂于咬伤处的方法,一千多年后的西人巴斯德的免疫疗法几乎同于葛洪所用的方法。
炼丹修仙的葛洪
《古今医统》云:“葛洪,字稚川,丹阳人,自号抱朴子。广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下至杂文,诵记万卷。好神仙导引之法,炼丹以期遐年。所着有《神仙传》,史集五经诸史百家之言,《金匮方》、《肘后方》百卷。年八十余,人言尸解仙去。”
刘涓子和外科金疮治疗--《鬼遗方》
刘涓子有外科金疮的治疗法,有一部书籍叫作《鬼遗方》,有个蛮有趣的故事:刘涓子一日狩猎时,见高大物射中后,追高大物而得药方书,云是黄老鬼遗留的处方书,故名。以后,凡是遇到金疮受伤者涂药即有效。《古今医统》曰:“刘涓子,不知何郡人。晋末于丹阳郊外射猎,忽有物高二丈许,因射而中之,走如电激,声如风雨,夜不敢追。明日,率弟子数十人寻其踪迹。至山下,见一小儿云:主人昨夜为刘涓子所射,取水以洗疮。因问小儿主人为谁?答曰:是黄老鬼。乃窥小儿还。将至,闻捣药声,遥见三人,一人卧,一人阅书,一人捣药。即齐声呼突而前,三人并走,止遗一帙痈疽方,并一臼药,涓子得之。从宋武帝北征,有被金疮者,以药涂之,随手而愈。论者谓圣人作事,天必助之,天以此方授武帝也。演为十卷,号曰《鬼遗方》云。”
南齐的徐文伯用针灸法助生产
学针灸的人都知道,孕妇忌刺“合谷”、“三阴交”,这二穴能将胎儿坠落。记载于《南史》中,明医徐文伯的故事云:“宋后废帝出乐游苑门,逢一妇人有娠,帝亦善诊之,曰:此腹是女也。问文伯,曰;腹有两子,一男一女。男左边青黑,形小于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恻然曰:若刀斧恐其变异,请针之,立落。便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落,两儿相续出,如其言。”
徐文伯、徐嗣伯一家,上上下下许多人都擅长医病。
寒冬用冷水浇灌治病
南北朝时期,徐嗣伯勇敢的让一位畏寒病人在盛冬时,浇以冷水的治病方式最为脍炙人口。《南史·张邵传》曰:“徐嗣伯,字叔绍,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弥为临川王映所重。时直合将军房伯玉服五百散十许剂无益,更患冷,夏日常覆衣,嗣伯为诊之曰:卿伏热,应须以水发之,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令二人夹捉伯玉,解衣坐石,取冷水从头浇之,尽二十斛。伯玉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嗣伯遣人执杖防闲,敢有谏者挝之。又尽水百斛,伯玉始能动,而见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曰:热不可忍,乞冷饮。嗣伯以水与之,一饮一升,病都差。自尔恒发热,冬月犹单褌衫、体更肥壮。”
巢元方著书探讨病源病理
中医的医理,《素问》、《灵枢》已经论述的非常详尽了,病理病源的搜集,自巢元方奉诏撰《诸病源候论》,后来的名字叫作《巢氏病源》,成了重要的参考书籍。《古今医统》云:“巢元方,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博士,奉诏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罔不该集。今行世为《巢氏病源》。”
杨上善注解内经
讲到《内经》,人们多会疑问,这么难读难懂的书籍,怎样理解它呢?历史上注解《内经》的相当多,最早期完整的注解,大概就是杨上善、全元起、王冰撰写的了。杨上善注解叙述的内经叫作《内经太素》,尤其是从杨上善开始,对于脉学有所特殊发明,传了“太素脉法”,可以以之探知人的祸福休咎。《古今医统》有云:“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