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银行网点,迎来一对80多岁的夫妻,两人身上穿着一身旧的迷彩服,身后还跟着两个很奇怪的人。
银行工作人员看到后,立马迎上去问老人:“您要办理什么业务?”
老人回答说:“我要捐款万,给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账户。”
这话一出,惊呆了银行工作人员,他马上联想到现在层出不穷的诈骗案件,何况是这么一笔巨大的财富,老人的身后还跟着两名男子,有点奇怪。
随后,工作人员将老人带到会议室了解情况,了解这个老人的身份。原来她叫马旭,此时已经85岁了,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想给家乡木兰县捐款万元,万元分两次转账,这次先转账万元,身后的两人是木兰县的干部。
由于金额巨大,工作人员害怕老人被诈骗,于是悄悄地报了警。
图
马旭夫妇在银行
民警很快来到银行,了解老人的具体情况,可是经过核实之后,老人的身份确认是属实的,捐款的情况与账户也完全属实,这就排除了诈骗的可能。
银行工作人员立即为老人转账到木兰县的账户,可是完成转账后,有两个巨大的疑问:老人哪里来的钱?又为何会向家乡捐赠如此一笔巨款?
这还要从年开始说起。
热爱军装,娇小身躯绽放在蓝天
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当时的东北三省,由于张学良不战而退,已被日军占领,日军疯狂压榨百姓抢夺资源,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旭的家里过得十分艰难,父母劳心劳力才能勉强温饱。马旭4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日子越发艰难。
图
年轻时的马旭
马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性,靠说书来养活一家人,说是说书,就是在街头摆一个小摊,妈妈唱戏,经过的路人给些赏钱。马旭成了妈妈的忠实听众,听妈妈唱花木兰的故事,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长大的马旭,心里渐渐埋下了精忠报国的理想,立志要做一个花木兰那样的人,报效国家。
在母亲的努力下,赚取的金钱依旧养活不了一家人,他们经常饱一顿,饿一顿。在这样的环境下,马旭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只长到了厘米。
那时,马旭的家乡时不时会传来谁家的姑娘被糟蹋了,谁家的父亲去帮日军干活,没有回来之类的消息。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马旭艰难度日,度过了12年。
直到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军取得反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随后,解放战争爆发。
年,马旭的家乡获得解放,家里分到了田地,日子慢慢好了起来。但是她在这时,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处征集有志之士,怀着对解放军的崇拜,她毅然决定要参军。母亲听到马旭的决定后,非常惊讶,因为马旭才年仅14岁,瘦弱的身材,如何在艰苦的战场中存活?
但是母亲经过再三考虑,马旭跟着自己,也是这么困难,还不如跟着解放军,说不定会好点,就这样,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女儿的衣服口袋,在众多乡亲的支持下,参军入伍。
她曾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日子过得艰苦,吃了上顿就没下顿。后来,解放军来了那里,分田地,给钱给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立下志向:一辈子听党话,跟着党走。”
马旭参军入伍后,来到东北军政大学学习,在那里学习了大半年的医务知识。后来,她正式加入部队,成为部队的一名医务兵,在战场上,枪林弹雨,医务兵的存在,可以及时挽救很多战士的生命。
图
马旭
但是,刚来到部队的马旭,马上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挑战。医务兵要切实经历战场,胆子必须要大,为了锻炼医务兵的胆量,上级送给每名医务兵一副人体骷髅,用来锻炼胆量。
14岁的马旭还只是一个小姑娘,骷髅架就放在自己的床下,她每天都在担惊受怕,总觉得骷髅会说话,害怕得不行。
但是,马旭没有退缩,她坚持锻炼自己的胆量,强制自己天天去看骷髅,克服心理障碍,空余时间就学习医务知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外科医生大多都是男生。因为外科手术血肉模糊,十分血腥,女生几乎都受不了,所以外科医生大多都是男生。何况是在部队中,女生大多都是护士,但是没想到,小小的马旭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随后,她跟着东北野战军,参加辽沈战役,和英雄人物黄继光在同一部队,娇小身躯的她穿着肥大的军装,背着一个红十字的药箱,在战场中冒着枪林弹雨,穿来穿去,为伤员包扎。
图
马旭在战场
有一次,战斗非常激烈,身为医务员的她,面对敌人,丝毫不慌张,放下手中的医药箱,拿起枪支,迎面向敌人冲去。在这次战斗中,她光荣负伤,荣立战功,获得“解放勋章”。
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美军装备精良的军队,我军战斗打得很艰难,许多战士在战场上身受重伤,甚至失去生命。
此时,马旭为了挽救更多战士的生命,前往战场的第一线,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战士的生命,减轻了战士的痛苦,备受大家的爱护。
由于马旭在抗美援朝期间的突出贡献,她成为了大家的英雄,朝鲜政府为了奖励她,授予她三等功勋章。这位小姑娘,成了名副其实的抗美援朝老兵,挽救了许许多多战士的生命。在此期间,她还在战场上认识了自己的爱人颜学庸,颜学庸也是一位医务兵,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夫妻。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马旭离开朝鲜,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战地经验的优秀医生,她一回国就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学习深造。她非常热爱学习,在学习期间,她的医术又有了质的进步,后来以全优的医院工作。
图
马旭
马旭经历战火的洗礼,医院的深造和不断的实践磨炼,她二十出头,就获得了“军中一把刀”的称呼。老红军陈再道将军,还特地指名她,主刀他的手术。
年,国内局势渐渐稳定,国家需要逐步发展空军力量,增强新中国的兵力。于是,中央下发命令,要组建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打造属于我国的“天空守护神”。
为了组建这支部队,有着丰富医护经验的马旭受上级指示,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工作,是当时空降兵里仅有的两个女兵之一。
但是当时规定,女兵不能参加跳伞。马旭听到这个消息,就说:“我必须要去跳伞,同志们都去跳伞,如果我这个军医不能跟着大家练习,就无法跟随大家,一旦同志生病受伤,我就不能亲自帮他们及时治疗,那要我这个军医有什么用?”
随后,她向领导表明了自己要跳伞的愿望,但是领导考虑到,马旭毕竟是女兵,身体条件不如男兵,身高体重的硬性条件,更是远远达不到空降兵的要求,并且那时的新中国,还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所以拒绝了马旭的申请。
图
马旭站在飞机下面
当时还有男兵开玩笑地说:“马旭要是跳离机舱了,就会被风吹跑。”但是马旭是个顽强的性子,她先后多次向副师长提出申请,但是都被拒绝了。
马旭还是没有放弃,她一定要参加跳伞,参与救治战士。她观察到,空降兵的训练是在部队搭建的平台,往沙坑里面跳。马旭就利用自己一个人住宿舍的条件,自己挖了个大坑,在其中填充满沙子,再用桌椅搭建好跳伞平台,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模拟空降兵的跳伞训练。
由于马旭白天需要工作救治战士,所以她只能在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去男兵的训练场偷偷练习。或者回到宿舍接着跳,一天跳上五百次,跟着男兵一样的训练进度,在训练过程中,无论摔伤,跌倒,摔得浑身淤青,马旭依然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继续训练。
就这样,在经过半年的秘密训练后,马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了,跳得越来越轻松了,她知道万事俱备,就差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了。
半年后,空降兵的考核开始,马旭再次申请参加跳伞,但是依旧被副师长一口拒绝。可所有人都小看了马旭的毅力,她直接咬破自己的手指,书写了一封血书,申请参加跳伞。
在考核那天,她使用激将法,对副师长说道:“我虽然是一个女兵,但是我跳得一点都不比战士们差,不信让我试试。”
当着战士们的面,副师长说:“如果你跳得比战士们好,就上,跳得比战士们差,以后就永远别提参加跳伞这件事情了。”
就这样,在碧空如洗的训练场,出现了马旭的身影,准备良久的马旭,登台之后从容不迫,起跳,落地,动作丝毫不拖泥带水,落地之后,两个腿也是笔直笔直的,一点都没有晃荡。一个女兵,居然比男兵做得还标准,还利落。在场的上千战士和士官,都不禁为她的表现鼓掌。
空降兵的副师长看见马旭的表现,不禁刮目相看,他说:“好,我批准你跳伞了。”就这样,马旭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位跳伞的女兵。从此,马旭就开始和其他的战士,一起训练跳伞。
年,马旭第一次正式登机跳伞,为了达到体重的标准,保证可以稳定降落,她加大自身的负重,背上武器弹药,加量的医药箱,最终成功着陆。
图
马旭
在之后二十多年间,她一共跳伞多次,创造了新中国的三个世界之最,是新中国第一个跳伞的女兵,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空降跳伞年龄最大的女兵,真乃巾帼英雄。
从空降兵到军中“居里夫人”
从军跳伞二十多年,马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她立志用自己的从军经历帮助更多的人。
年,她决定对自己多年的跳伞经验加以总结。作为一名空降兵,跳伞是必须的战斗技能,完成任务是第一准则,但是作为后勤空降兵的马旭,思考得就更加全面了,她想通过跳伞完成战场救护,减少非战斗伤亡。
马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跳伞的时候,着陆的那一瞬间,脚踝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力,身体如同巨石撞击地面,极易发生腰脚挫伤,脚踝骨折,甚至会成为终身残疾,直接减少空降兵的战员。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降低这个伤害,保护战士的脚踝?
跳伞时的战士脚踝受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众多国家,一些国家也有相关方面的研究,但是依旧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缺陷。
图
马旭夫妇在查资料
为此,马旭夫妇投入研究,查阅大量的资料,深入连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各种的护踝器械。当时不再年轻的她,没有让年轻的战士来试验自己的发明,而是冒着风险亲自跳伞,没有丝毫犹豫,在几千米的高空一跃而下。他们不知绘画了多少张图纸,推敲了多少个方案。
直到年4月,马旭夫妇研制出“充气护踝”,它成功有效保护了跳伞战士的脚踝,使得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脚踝扭伤的情况几乎为零。并且这个研究,年获得了国家的专利,这是中国的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
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小发明不断。年,马旭又获得了“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他们一直反复试验,反复研究,从未停止过。
两人还决定把自己的工作知识,贡献给国家,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丰富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图
马旭
他们的发明不仅在国内名声大噪,还走出国门,引起了国外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