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吕华
他人先行的赛道,后入场者如何跑出强项、跑出优势?
过去的几十年间,青岛生物医药产业一直属于比较尴尬的存在:入局起步较晚、产业结构分散、头部企业缺乏……在与一众生物医药标杆城市的角逐中,如何寻求差异化优势、找到精准发力点成为留给青岛的必答题。
刚刚结束的第五届进博会上,青岛与世界强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签署了7个重磅合作项目,其中,以罕见病诊疗为主题的青岛区域总部,是阿斯利康结合青岛地域特色与产业特点,区别于其他五个城市区域总部的特别设立,自此,罕见病诊疗的“青岛模式”走到了台前。
“不论是罕见病方面的市场准入还是医学基础,青岛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是青岛的特色与强项。”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向风口财经表示。而以此次与阿斯利康的合作为缩影,青岛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地标的蓝图也正一步步映入现实。
阿斯利康第五届进博会展台的青岛区域版块
牵手世界强,致力罕见病救助“青岛模式”
自年无锡首站开始,阿斯利康布局全国的生态版图已初显规模,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无锡、杭州、成都和青岛七地,但与这些生物医药强市相比,青岛的综合实力其实并不突出。
总部上海,在“十三五”时期就将生物医药列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药、中信国健、药明康德,“圈内”明星企业个个产值过亿;首站无锡,目前已拥有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集聚了阿斯利康、药明康德、天江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家,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与上海同列第一梯队的北京,创新药品和医疗产品获批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一核四园多点”协同发展的杭州,已将全球十大药企中的七家收入麾下……
坦白讲,如果与这些城市在市场规模、企业数量和产业总值上“正面刚”,青岛并不具备优势,只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跟其他城市拉开差距。
顶层设计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去年8月初,青岛市召开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发展推进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青岛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径上,重点是做好“特色化、链条化、协同化、生态化”的“四化合一”的文章,所谓“特色化”,就是结合现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特色化产业雁阵。
仍然以各城市与阿斯利康的合作为例,无锡区域总部凭借优良的产业基础,聚焦生命健康全产业链的覆盖;成都加强与中医药企业合作,进一步建设医药产业特色生态圈;广州聚焦精准诊断、上海聚焦人工智能……而青岛区域总部聚焦罕见病领域,正是源于青岛在罕见病领域多年深耕的产业基础。
王磊表示,早在年,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一次明确将罕见病纳入大病医疗保障体系中,实现罕见病医疗保障制度的从无到有的突破,最终形成了罕见病救助的“青岛模式”。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发布,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多方资源的罕见病‘青岛模式’在疗效、经济、社会、学术和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实施成效。”王磊坦言:“此次合作希望借力青岛优势,构建罕见病诊疗创新生态圈,打造全国领先的罕见病诊疗高地。”
发挥海洋优势,打造特色化产业雁阵
打造特色化产业雁阵,意味着需要培养一批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特色地标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作为青岛重点突破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是青岛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的方向。
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镇,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是与上海、厦门、广州并列的全国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药物研究中心。近年来,青岛不断推动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强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链。
在海洋药物方面,年,青岛市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全力支持和引导青岛海洋药物研发机构与知名药企、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助力解决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落地难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正大制药便是将“产学研”一体统筹落到实处的企业之一。年年底,正大制药和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研发的免疫抗肿瘤创新药BG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这是继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团队“”上市之后,又一海洋寡糖类药物,上市后它将成为世界第16个、中国第6个海洋药物。
过去几年间,正大制药通过与管华诗院士团队的通力合作,已成功研发出藻酸双酯钠片(PSS)、甘糖酯片(海通)和海麒舒肝胶囊、BG四款海洋药物,占据全国海洋药物三分之二个席位。
在海洋生物制品领域,青岛企业也有较好技术和产业积累。拥有53年发展历史的明月海藻,从年起,就在原有海藻酸钠材料的工程化制备经验基础上开始了工程技术攻关及建设,如今已经解决了超纯海藻酸钠供应长期受美国公司“卡脖子”现状,为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正式开启国产化之路。
“每吨约元的海藻,可提取价值为1.6万元的海藻酸钠,将其做成海藻纤维价值为8万元,最终做成药用辅料价值为20万元。”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表示,明月海藻已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该材料产业化的企业。
目前,青岛已聚集了正大制药、东海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青岛国风药业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数百家,形成了以西海岸海洋高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崂山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和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以海洋生物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
借助海洋优势,青岛已找到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特色化产业雁阵的最佳切入点。
依托康复大学,驶入康复医学“快车道”
整体上分析,青岛生物医药的确“慢了半拍”,但在某些细分领域,却已提前驶入了“快车道”,比如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被WHO称为“四大医学”。在我国,康复医学虽然尚在起步阶段,但空间却十分广阔。
年6月,被赋予重大使命的康复大学正式在青岛高新产业开发区落地揭牌,这是全国唯一一所由中国残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中央部门机构与山东省合建的以研究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国家级大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康复大学的设立恰逢其时,最直接的利好便是为青岛解决康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青岛康复产业从此有了科研引领高地。
据了解,在全力推进康复大学建设的同时,青岛高新区同步规划了占地亩的康复产业园,着力引进人工智能、辅助器具等相关产业,打造中国康复“教、研、医、产、城”集聚融合高地。
其次,康复大学为相应康复产业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也为孵化青岛的康复产业提供了基础。
在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康复医疗器械领域,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仅以山东省内看,截至目前,实有康复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家,其中青岛市家,占比11.6%。其中,英派斯、海泰新光、百洋智能科技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在内窥镜、AI辅助诊疗系统、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等领域叫响了青岛品牌。
“青岛瞄准康复医疗器械赛道是选择了一个不错的机会。”专注创新药、生物科技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投资的翰颐资本创始人周颖华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青岛的本土王牌家电产业与医疗器械行业在供应链、商业化能力、品牌建设以及营销体系上都有很强的协同效应,因而只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并拿出竞争力强的产品,即使是“后入场”,青岛仍然拥有很大机会。
先天海洋优势叠加后发产学研优势,青岛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虽晚,但仍然可以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