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老龄化时代,医与养碰撞出新火花
TUhjnbcbe - 2025/2/7 17:27:00

迄今为止,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表明要深度推进医养结合,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从《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到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等实践,都在强化基层「医养」功能的实现。

老龄化时代下,「医养结合」有哪些理念内涵,具体落地时遇上什么难题,又有何种实践和探索经验?

在上海,26岁的王程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一名养老护理员,每天数十次扶抱老人,为他们翻身、喂饭、换纸尿裤,做全身清洁和更衣,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社区福利院是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收养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丧失劳动能力、出现生活困难的人,尤其是老者。

像王程这样的受过专业教育的养老护理员,就在那里为老人们扎尿袋、喂饭,从事一线护理员的工作,之后,他又承担起相关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护理员工作计划、确立考核制度、细化护理操作规范等等。

人终有一老,总有一天,身体会像一架年久失修的机器,机能慢慢衰退,许多疾病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等,都可能慢慢出现。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就超过1.9亿老者患有慢性病,约万老者属于半失能、失能状态。然而,很多大病康复期、慢性病老人往往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医养结合」的呼声越来越高。

「医」与「养」打配合,并不新鲜

医养融合,自古就有。

在传统中医的理念中,「医」与「养」合二为一,素来打配合惯了。秉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从养生入手,疗愈身体疾病。

现代医学则针对疾病和人的生物学特点,将医学细分为不同门类,诸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深入推进医学实践,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恢复患者的健康,都是「医中有养,养中有医」。

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强,将「医养结合」服务于老年人,一切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传统的养老院,重「养」轻「医」。不过,在运行的过程中,因为实际需求,探索出功能分区,注重护理功能。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为例,能自理的老人一般住在有公共设施的低楼层,失能失智老人住在高楼层的「专护区」,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

但即便如此,还远远不够。据统计,截至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2.97万余家,其中「医养结合」机构家,占比不足13.5%。

医养结合,有哪些可探索的空间?

简言之,加大现代医学成果及相关服务在养老任务当中的比重,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综合治疗。

首先是,利用医学上日趋精细化的检查检验方式,尽早将重症扼杀于摇篮之中,防患于未然。

例如,老龄化时代下,我们的长辈是否有罹患重大疾病的先兆,相关疾病能否在发病早期就得到识别,相关必要的检查、治疗、康复训练,是否能够匹配?

又例如,过往疾病是否转归,长期以来的「疾病朋友」能否及时得到评估和观察?这些都可以通过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和手段得到答案。

其次,可以考虑将康复医学的理念和治疗手段融入医养工程。罹患不同疾病亟待康养的那部分人,可以引入康复治疗手段,诸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康复、传统康复治疗、康复工程等等,让他们恢复如常的生活。

再次,适当使用医学服务和技术,进行安宁疗护。减少患重症的老年人的痛苦,尤其是对于罹患难以治愈疾病的老人,让他们安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同时,用体贴入微的「康养」,润物细无声地呵护着身体不适的老者。

例如,提供保健诊疗、护理康复、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支持。

又例如,及时配送相关药物、上门巡诊等,又或是,使用床头一键呼叫器、智能健康监控设备等,让「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护理」等模式惠及更多老年人。

如此一来,既重「医疗」,又重「康养」,这样的理念,倘若能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扎根,开出绚烂之花,就能芬芳每一位老者的晚年世界。

然而,现实似乎还不尽如人意,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

15分钟,医疗「飞」入寻常百姓家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老人家更乐意在家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离开家庭前往陌生的机构养老,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

据相关统计,中国的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强化医养结合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国家在今年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将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与家庭,完善相关配置,匹配相应的人才团队,也最契合当下需求。

基于此,「15分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的提法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龄化时代,医与养碰撞出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