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写到:“黄帝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黄帝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有三大原因。
一是外因致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燥雨,天之六气致病。
二是阴阳、喜怒。也就是喜、怒、忧、思、悲、惊、恐,情绪变化致病、
三是饮食,生活和工作环境致病,也就是生活习性致病。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在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都能保持完美和谐的状态,健康致少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有超过75%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摘自健康管理师教材)
而这一切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早就讲明白了。天之六气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是劫。而喜怒,阴阳是我们的情绪变化,是内因。既然是因,就有果,我们常说因果业力,情志病是自己造的业,还得自己消。
曲黎敏教授说:“凡大病必与情志有关,长期情志不遂,欲而不得,就会积累成大病。”《生命的重建》一书作者露易丝更是认为“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称之为疾病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那外伤,扭伤跟心理没有关系了吧!对不起,她说导致扭伤的心理原因是,愤怒和拒绝,不想让生活向某个特定的方向发展。
《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喜思悲恐是人本有的情绪,关键在于守住中庸之道,太过或者不及都会伤身。
人都因人性而生病,但往往病人只想解决病,而对人性的贪慎痴慢疑听之任之,甚致从来不知。人的脑子可以贪很多,声色犬马,可人的身体贪多了就会得病。佛家把贪慎病慢疑称之为五毒心,清除五毒心是修行的重要工作。但贪慎病慢疑是人的本性,是五脏的反应。贪是肾的本性,嗔是肝的本性,痴是心的本性,慢是肺的本性,疑是脾的本性。既然是本性,守住中庸就好,试想,若无贪嗔痴慢疑,人也不会质疑生活,就不会反省。皓首犹贪学,谦虚德益丰。贪未必都不好,不质疑生活就无法探索真理……
本性是根,情绪是枝杈。本性隐而不显,情绪时时显露。因此,对治情绪要比对治本性容易得多。其对治法就是采取五行相克法: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悲),思胜恐。这是最经济,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自我疗愈之法。
悲胜怒就是肺金克肝木。怒为肝志,怒可宣泄恶劣情绪,重建心理平衡。过怒则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悲为肺志,肺主宣发肃降,令其感动而泣,随着哭声泪流,郁结于心胸的气得以宣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对于肝气郁结,情志不畅的问题就会缓解。假如你脾气暴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不妨看一出悲剧。情志不仅能对治身体,同时还能对治家庭矛盾,比如夫妻吵架,丈夫脾气很大,怒发冲冠。千万不要跟他一争高下,就算赢了,想想是正义胜了,还是私心得到了满足?明白了五行生克制化,你就很委屈的地哭,这一哭,泪水浇灭了他的怒火,平息了家庭纷争,也避免了他得肝病。
恐胜喜就是肾水克心火。喜为心之志,过喜令人心气涣散,魂不守舍。过喜伤心,可以用恐吓的手段和方法把涣散的心气收回来。比如大家熟知的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大喜过望疯了,老丈人一个大嘴巴子就把气定住了,好了。现在的人可以通过看恐怖悬疑电影,坐过山车等来收摄涣散浮躁的心。
怒胜思就是肝木克脾土,思为脾志,正常的思维是一种生理现象。然而过度思虑就会“思则气洁”。古代名医华佗见一病人,因思虑过重,血瘀胸中。华佗收取重金后不给开药跑了。病人一怒,气血上壅,把瘀泄在胸中的血吐了,病也好了。药是有形的,只能治有形之病,而很多病是从无形处得的,应从无形处下手。比如你的爱人思虑过重闷闷不乐,她可能会说:“我正烦着呢,你最好别惹我生气”。你要真堵气不说话慢慢就会演绎成冷战,其实她潜意识里就是想发泄一下,不妨给她制造点小麻烦,她冲你吼两句也就好了。
喜胜忧就是心火克肺金,忧(悲)为肺志,指心里的郁闷之气,忧伤。喜就是放松,愉悦心情。“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悲太过则使人肺气耗散,总叹冷气、焦虑,看不到希望。可以用喜闻乐见之事来陶悦性情,使悲哀者展露笑容,失意者重拾希望。比如太太受了委屈,正伤心难过,千万别陪着她一起伤心,更别问,怎么还不去做饭?最好带她去一个有情调的餐厅点两个她喜欢的菜,不经意间给她一份小礼物。一个小惊喜,乐而忘忧。
思胜恐就是脾土克肾水。恐为肾志,在面临突发事件或有异常情况时产生不安全感或有畏惧心理。长时间置身于紧张恐惧的氛围中,必然造成脏腑受损。其实你只要把问题想清楚就不会恐惧了。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洗澡被呛到了,后来我给他洗澡的时候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到浴盆里,问他为什么他说害怕。于是我告诉他站在里面扶着爸爸是没事的。我慢慢往他身上浇水,告诉他其实蹲下也没事。当他蹲下我给他搓澡的时候就晃来晃去的,于是我告诉他坐下可能会好点,他小心翼翼的坐下,一开始紧张,慢慢就放松了,开始在那里戏水。后来几次之后就习惯了,恐惧的心就放下了。作为成年人,当我们为某事恐惧担忧的时候,不妨想想为什么,发生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当我们思考明白了也就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