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即今时的传染病。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疫病经常发生,连绵不绝。据《中国疫病史鉴》一书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次疫病流行。在世界史上,亦曾有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等等大的疫病。本文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疫病防治的几个核心理念。
(一)疫病的病因
疫病发病与天、人、邪三方面因素有关,人的正气虚,又逢气候、运气失常时,则易感邪而发病。
一则,邪气是诱发因素。邪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候和运气相关的发病条件;另一方面是具有传染性的疫毒病邪,即现代医学的病毒;
二则,人的正气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正气主要是五脏平衡,精神内守。若五脏虚,或精神失守,即是正气虚;
三则,刺激因素。包括饮食起居失节、情志过激、劳伤等等。
以上三个因素都会导致五脏受损,形成“三虚”:天之虚、五脏之虚、刺激因素加重五脏之虚。天之虚即“气交失守”,五脏之虚即神失守位,具有传染性的疫毒干犯,于是人感其邪,疫病发作,甚至导致猝死。
由此说,分析疫病的病因病机,一方面要根据临床表现来分析;另一方面,同时要结合运气学说,根据发病时间来分析。中医并不重视病毒叫什么名字、其RNA是什么、是否曾经出现过。
(二)疫病的死亡率很高
分析其理由,一则,疫病既有流行性又有传染性。《内经》明言:“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二则,从天、人、邪三方面论述疫病发病,人的正气虚为根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疫毒属于沴疠,最能伤损正气,导致人死亡。
而且,越是年高之人,越是患有基础疾病,越是平时饮食不节、起居不调、运动太少、负面情绪太多,越容易导致死亡。
(三)疫病是无法彻底预防的
天地有五运六气变化,这个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五运六气变化正常时,天地气机平衡,就不会产生疫疠之邪。若五运六气变化异常,天地气机严重失衡时,就会产生疫疠之邪。
即使科学再发达,即使人类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改变五运六气,因此说,疫病是无法彻底预防其发生的。但疫病发作之后,我们却可以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以及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防治的思路与方法。以后医学水平越来越高,我们治疗的效率越高,感染人群会越少。
(四)如何分析疫情?
我的观点是,不妨学习《内经》的观点,按五行来分类疫病。比如,木疫,风偏胜,症状有“疵废风生,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火疫,症状有“烦而躁渴”“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等,甚至“血溢”;土疫,湿偏重,症状以“脸肢府黄疸满闭”为特点,可致夭亡;金疫,以燥主导,症状有“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喉闭嗌干,烦躁而渴,喘息而有音”等;水疫,以寒为特点,文中没有阐述其症状,相关运气条件下有痹、厥等病证发生。
以历史上的疫病来分析,仲景时代所遇到的疫病应该是水疫;李东垣遇到的当是土疫;明清时代当是土疫和火疫。
根据疫病的不同五行特点,可以创新中医理论。比如,仲景因水疫而作《伤寒杂病论》;李东垣因土疫而发伤补土理论;明清温病学家因土疫和火疫而发明温热和湿热理论。
(五)如何防治疫病?
中医强调正气,在防治方面,人之正气是防病的基础,不管是预防不审治疗,当始终顾护正气。尤其是治疗疫病,绝不能以伤害正气为代价。
疫病的病因是具有传染性的疫疠毒气,疫病的感邪途径是口鼻,疫病的诱发因素是天之“气交失守”,也即气候和五运六气的失常。
防治疫病需要做到:一则,汲汲扶正,以正为本;二则,从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病性病势,可据此选择相应预防方法;三则,正心安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安则五脏六腑皆安,因此要避免恐慌和焦虑。
(六)治未病理念
何谓“未病”?既包括不生病的状态,亦包括已经生病,但病情尚且处于不危重的状态。为什么要“治未病”?一则,让人不生病,远远优于已病再治;二则,以人为本,况且还可以挽救生命;三则,节省医疗资源;四则,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治未病”理念可概括为四个范畴:一则,未病先防;二则,欲病救萌;三则,既病防变;四则,愈后防复。
以新冠肺炎为例,一则,对于未发病人群,注重养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理;二则,在临床观察期,重视先兆症状的观察,早期诊治,抓住先机,及时治疗,避免疾病逐步深入而使病情加重和复杂;三则,疫病已发病,可研判疾病的传变趋势,预先截断病势,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四则,先安未受邪之地,扶助可能受病的脏腑的正气,以防传变;五则,审慎用药,以防误治导致变证;六则,愈后调摄,防其复发。(董洪涛)#我坚持做医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