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中医的文章,本人不是中医粉,也并非中医黑,所以想用客观的态度去讨论一下,中医在疫情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然而各种相关报道却一直让我客观不起来,那么我也主观的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中医的态度吧。
疫情期间不断有专家在谈及中医的作用,但他们的描述却从未让我心生信服,因为他们的描述就像在玩文字游戏,完全背离了科学应有的严谨态度,因为在我看来,医学是科学的一门学科,疗效必须用严谨的数据来说话,而不是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
何为“大多数新冠患者都不需要使用西药”?
近日上海中医大校长徐建光发表了,“大多数患者都不需要使用西药”的言论,咱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文字的使用上更显功夫。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看,就有多重意思,而最简单直接的释义就是,“大多数患者只需使用中药即可,不需再使用西药”,这种释义包含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药治疗效果已经足够好,根本不需要西药参与”。而这句话说的只是大多数患者,而非全部,所以必然存在“有少部分患者是需要使用西药”的事实,问题是他并没说出来,尤其重要的是这少部分患者属于哪一类患者,是轻症还是重症?这不由得让我心生刻意之感,有故意回避西药参与治疗的嫌疑。然而接下来徐校长补充的那句“但并不是排斥西医”,就让人倍感诡异了,因为前面那句“大多数患者都不需要使用西药”,本身并无排斥西药的含义,顶多也就是凸显了中药的作用,何需如此这般刻意解释?这句话透露出一股,浓浓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如果打心里不排斥,为何对西药只字不提?为何要使用“不需要使用西药”这种描述?又为何不说清楚使用中药或者西药的患者,分别是什么患者?
关于中药参与治疗有效率的描述
“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这段文字摘自环球网官博,是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的讲话。
这段讲话在我看来存在很大问题,那就是只字不提患者使用西药的情况,咱们来打个比方:有名患者,其中90名服用了中药,那么中药的使用率当然是90%,然而西药呢?如果西药使用率是%,那么有效率如何得出?究竟是中药起了作用还是西药?西药到底有没有效?如果有为何不提?如果没有为何要用?馒头的制作离不开面和水,做馒头不能只说面的分量,而对水的作用视而不见!
究竟什么是上医治未病?上医指的并非是中医!
上医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它的完整描述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其中的“上中下”指的是医术水平,而并非医学的种类的高低,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的从业者中,都存在上中下的不同医术水平,但却被有些人曲解成中医是上医,而西医是下医,中医就是能治未病,这是非常荒谬的。
何为治未病?其实治未病的意思就是降低生病,降低再次发病,降低新的病症出现的几率,跟预防疾病是差不多的意思。疾病能预防吗?当然能!然而目前能预防的疾病少之又少,而预防疾病的手段,最有效的莫过于注射疫苗,但目前疫苗能针对的不过是为数不多的一些流行性疾病,比如肝炎、流感、腮腺炎等等,绝大多数常见疾病并无疫苗预防,事实上也并不需要什么病都需要去预防,更重要的是根本防不胜防。
中医治未病其实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医不等于上医,虽然有些“未病”可以治,但绝大多数“未病”治不了也无需治,也没有哪种医学能达到治未病的水平。病之于人,一是源于病毒的侵袭,二是人体机能的衰退,对于一些病毒目前医学能够预防,但那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疾病只能到发病之时再治疗,而人体机能的衰退,目前来说是不可逆的,那更加预防不了,所以中医就是上医,中医能治未病,那不过是无稽之谈。肆意鼓吹中医能治未病,其实就是养生那一套忽悠人的东西,让人无病也治病,没事拿药当饭吃,让大伙服毒!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不断更新才是发展之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不可能有前途!
医术是救人之术,能治病救人的就是好医术,医术不该有中西之分,更不该有中西之争。中医能够延续两千多年,说明它是有效的,这不需要去否定,但中医的确存在很多局限性,也总让人感觉语焉不详,中医要发展要让世人去接受认可,不能总是摆故事玩文字游戏,需要用详尽的数据去印证其疗效,需要用严谨的语言去描述,既然中医自认是科学的,为何不科学的去解释它呢?
——“说真话,说实话,说人话”的毛毛锅,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