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4-6日,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海医会眼科学专委会眼表与泪腺疾病学组、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中国中药协会眼保健中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眼表与泪液疾病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中医药眼保健学术会议同期在厦门成功召开。在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大会组委克服重重困难,在北京设立分会场,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高规格、全方位、多元化的学术盛宴。
本届大会秉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会议主题,邀请干眼与眼表疾病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眼科医生、行业、厂家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新技术、新动态、新趋势和新理念。呈现了一场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
开幕式
硕果丰收启繁华
深秋时节,硕果丰收时。4日上午,开幕式由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李炜教授主持。大会主席、中国中药协会眼保健中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祖国教授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词,并代表组委会,对各位同行相聚于厦门的行业专家及代表们致以热烈的欢迎。他表示,近年我国干眼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取得斐然成绩,但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创新的方法纾困解难,以满足患者的生活质量要求。
大咖云集
疾病不仅要治还要防控
4日下午,北京分会场开始了眼底病专场的会议,会议伊始由中国中药协会眼保健中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金明教授开场演讲,并进行了主题演讲。她表示,在疾病早期可以通过诊疗或者治疗手法进行干预和改善的疾病,要避免发展到中重度。“疾病发展到后期,就是‘被动挨打’,这个时候就该打激光就得打激光,该打针就得打针,该手术就得手术。”金明教授指出,在疾病的初期要争取能够控制好干预好,避免后期“被动挨打”。同时还要通过一些补益的方式改善体制,改善疾病。
此外,与会专家还分享了涉及眼底疾病的诊疗技术,中西医辨证及相关诊疗防治管理方法、多种病因诱发的眼底病变探索等内容,整体内容丰富多元,既有现代技术的分享,又有疾病机理的探索,既有中医药传统医药的诊疗方式,也不乏现代医学的火花碰撞,更有临床真实世界研究的分析与思考。为大会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眼底疾病学会盛会。
11月5日下午举办的干眼指南解读专题会是大会的焦点之一。此次解读会由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刘祖国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携手众位授课嘉宾就最新发布的干眼指南展开全方位的详细解读。从指南的制定意义到干眼的定义与分类、病因与危险因素、检查、诊断、治疗及干眼的抗炎方案进行交流,内容翔实精彩,非常有助于干眼指南的推广。干眼中医专题会议在北京分会场召开。来自长医院的魏丽娟教授分享了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优势探索与研究。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杨迎新教授进行了干眼中医外治法规范化研究的主题演讲。
大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著名专家围绕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进行精彩分享,构建了一道道靓丽的学术风景线。中医会场干眼专题学术论坛等交叉论坛强化了多学科的观念。各分会场学术氛围浓厚,大放异彩,与会人员“求知若渴”。
青年先行
既要创新更要专业
6日上午,青年委员专场学术会议召开,医院开展中医外治技术的落地与实战、疑难病例分析、中西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病例分享等内容,采用剧本杀、连连看、猜猜我是谁等潮流形式展开讨论。青年委员们紧跟时代又奋斗前行,挥洒汗水又绽放青春,充分展示了青年委员的风采,是本届大会的亮点之一。
此外,本次青年委员专场会议还进行了“病例连连看”“猜猜我是谁”的学术探讨活动,穿插中西医临床研究方法学专题讲座。这样的探讨形式让现场很多参加过百余场学术的专家们也沉浸其中。
不得不说,青年医生们通过这样新潮流行的方式,让人们颠覆了过往对于“学术会议”的印象,既增加了趣味性更有实用性,经过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印象也更加深刻,相信不少青年医生对于相关病例的了解和印象都会更加难忘。如果以后的学术会议都是这样新奇的话,相信会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和专家参与进来,期待有更多这样的盛会。
年的干眼大会是多元化的,是极具创意性的。既延续历届会议传统,不仅有大咖讲座、前沿进展学术板块,还极具创意性的举办了实际操作与特殊检查阅片,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实操的平台;公婆说理、青年电影节、第一届全国眼科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为建立起我国眼科创新药产学研发展的平台,推动我国眼科临床用药快速发展提供助力。青年委员专题学术论坛等专场为青年杰出优秀的医生们提供展示平台,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为眼科医师搭建了一个更高水平、更广阔视野、更具国际化的学习平台,驱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