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位老阿婆走进银行,身后还跟着两位中年男子,阿婆对工作人员说:“帮我转账万。”
工作人员立刻警惕起来,一边与老人聊天,一边暗示同事报警。民警迅速赶到,面对询问,两位中年男子一个说自己叫金长福,之前是部队教导员,现在在哈尔滨市木兰县教育部门工作。另一个说他叫季德三,是木兰县教育局局长。民警核实确实如此,这到底是咋回事?
原来,这位老阿婆叫马旭,她要向木兰县教育部门捐款万,季德三和金长福今天来陪老人捐款。老人家表示先转万,另外万过两天再转。这位老阿婆哪来这么多钱?
马旭是黑龙江省木兰县人,出生在中医世家。父亲早逝,母亲以唱大鼓为生,马旭是听着母亲的大鼓长大的。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她小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年,14岁的小马旭自告奋勇报名参军。征兵同志看她不足1米5的个头说:“你还没枪高,参什么军?”倔强的马旭说:“我家世代中医,我可以给解放军治病。”这句话让征兵的同志动了心,因为部队太需要懂医术的人了。
小马旭成功入伍,被部队送到军政大学学习。半年后,她成为一名卫生员。战场上,她一直坚持在前线救护伤员,为战友们解除伤痛,因为表现出色被授予解放勋章。
新中国成立后,马旭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黄继光在一个部队。别看她个子小,一个人最多的时候看护20多位伤员,几天几夜不合眼,换药、包扎、喂水喂饭……战友们都很感激她。
回国后,她被保送到军医大学深造,练就了一身精湛医术,获得“一把刀”的美誉。
年,马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空降兵部队中的女军医。没过多久,她发现一个问题,空降兵平时受伤最多的环节就是跳伞落地的瞬间。
马旭直接找领导:“战士们都跳下去了,我是医生,我得跟他们在一起,否则要我这个军医干嘛?”领导当然不同意了,当时我国还没有女空降兵,况且马旭身高1米5多点,体重不足80斤,根本不符合空降兵的身体标准。
马旭毫不气馁,领导不同意,她就自己偷学战士们的训练动作,苦练半年,愣是学会了跳伞标准姿势。下一步,她找领导“软磨硬泡”,师长实在拿她没办法,干脆提出苛刻要求:“只要你能跳得比我手下的兵好,就让你参加训练,否则以后不许提此事。”
马旭胸有成竹,在一群男兵地注视下,登台、起跳、落地,一气呵成,妥妥的标准动作,领导们赞不绝口,男兵们的手掌都拍红了。从此,马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的第一位跳伞女兵。
马旭这一跳便是20多年。
50岁的马旭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跳伞事业,投身到科研工作中。她有个心愿:伞兵们跳伞时脚踝扭伤和骨折的现象频频发生,她想研制一种可以保护脚踝的产品。丈夫颜学庸和她是同部队的军医,两口子查找资料、测算数据、共同研究……
终于,一款针对空降兵专用的“充气护踝”问世,战友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脚踝了,这是我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接下来马旭夫妇不断攻克一个个医学科研难题,获得了数十项专利。
他们为空降兵设计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既方便又实用,解决了伞兵们在高空缺氧的大难题,许多商人慕名而来,想花高价买断马旭夫妇的专利,马旭直接拒绝。
平日里,马旭夫妇还根据自己的跳伞经验和医学实践,先后在军内外各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他们撰写的空降兵教材系列,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空降兵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次,马旭在参加纪念黄继光牺牲65周年的活动中,与阔别多年的战友金长福意外相逢。得知金长福在自己家乡的教育部门工作,马旭决定把积蓄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活动结束后,金长福来到马旭家中做客。马旭夫妇居住在的10平米小屋内,除了书籍,就是老式沙发、柜子和硬板床。两位老人生活简朴,春夏秋冬穿的都是单位发的服装。马旭最贵的一双鞋是花15块钱买的,当时心疼得不得了,现在鞋面已经磨起了皮。她说,只要底没断就可以继续穿。
金长福的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掉下来,这两口子对自己也太苛刻了!
马旭两口子的万巨款,除了这些年的存款、外加发明专利费、论文费和卖掉武汉的一套商品房的钱,其余的都是省吃俭用一点一点攒下的。
年9月,金长福和木兰县教育局局长季德三拜访过马旭老人后,陪同老人一起捐款,于是出现了开头那一幕,暖心的银行工作人员和警察把他俩当成“诈骗犯”了。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马旭老两口为祖国的医学科研事业奋斗不止,清贫一生;为支持家乡的教育建设,他们毫不吝啬,一掷千金。人们看到了两位老人心底无私的家国情怀!更看到了两位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马旭老夫妻的事迹震撼了世人,守得清贫胜似福,耐得寂寞持亮节!他们才是真正的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