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3日,“第三届世界佛教杰出领袖颁奖盛会”在泰国举行,全世界佛教界的高僧与精英们汇聚于此。
会上,有一位身穿棕色袈裟、戴着眼镜的比丘尼(已受具足戒的女性),恬淡的神情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消瘦的她如一株迎风开放的腊梅,宁静中透着一股坚韧。
作为“世界佛教卓越领袖奖”获奖者,她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光明与我们同在”的演讲,全程行云流水般的英文演说,惊艳了整个佛教界。
泰国媒体一致称赞:“雍容高雅,气度不凡。”
她就是4岁学中医,14岁皈依,在法国拿到医学博士后,38岁出家,现在做曹山宝积寺住持——养立法师。
这个奖项是为了表彰养立法师三十年来,为佛教事业的赤诚付出,以及她在慈善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
突出贡献
早在年,养立法师在担任“香港慈辉基金会”干事期间,就致力于医疗慈善事业。
为“专项先心病治疗”募集捐款五千多万元,救治先心病患者达人。
之后,当她了解到西藏偏远地区疫苗接种难的问题后,亲自赶往西藏,自己贴钱贴物,为当地的医生配备摩托车和疫苗冰箱,让当地的牧民第一次获得基本的疫苗接种,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年,作为宝积寺住持的养立,创建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经常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为贫困地区的妇女和失学儿童持续提供教育捐助资金;
为了让残疾人家庭的子女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帮助他们接受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免费传授医学知识,做医疗服务;
……
这一系列公益慈善活动,不仅改善了资助民众的生活条件,还极大地宣扬了佛法,让佛学思想更深入人心。
养立法师常说:“佛教的本质就是救人、渡人,我们要以慈悲之心,爱护、怜悯众生,去除一切苦难,给予众生快乐。”
她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年,新冠疫情爆发,在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养立法师第一时间提交了“全力以赴、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请战书。
她快速创建了曹洞佛学医疗团队,带领她们逆行到“压力最大、疫情最严重”医院,积极参与到以中医为主的临床救治工作。
为了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病情,研究诊疗方案,养立法师废寝忘食,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临床救治中,呆就是个时,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
遇到危重病人,有时还要通宵达旦地抢救,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那段时间,她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几乎虚脱,但她从不叫苦,依然坚持用手支撑着身体,在各个病房之间忙碌。
看她难受的样子,医疗队的人都劝她休息,而她坚定地说:“在抗疫最前线,时间就是生命,我们都是和时间赛跑的人。”
在查房过程中,遇到情绪低落的患者,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宽慰:“你们尽管放心,我们24小时都会在这里守护,疫情不退,我们不走!”
看着病人期许的目光,她暗下决心:病人的康复才是我们最大的荣誉,一定要打赢这场抗疫保卫战!
她带领团队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救治了许多处于危机之中的病人,创造了治疗确诊病例49人,最后30多人治愈出院的佳绩。
养立法师经常鼓励医疗队:“作为出家人,当国家有困难的时,我们都应该挺身而出。”
在当时“一罩难求”的困难时期,她考虑到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立刻号召团队从日本、法国等国募集了套防护服、2万只N95口罩及5台呼吸机……这些稀缺物资都在第一时间,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中。
其间,养立法师还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自主研发抗疫药物——苇梗清瘟颗粒,用于临床救治,数万人预防使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给大家抗“疫”成功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疫情当下,养立法师忘我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民众一致评价她:“上马抗疫,下马禅修,养立法师才是当今大慈大悲的女菩萨。”
到年,养立发师已皈依佛门三十多年。
在接受采访时,记者说出了心中的疑问:“作为医学博士,您当初怎会与佛结缘,又为何舍弃世间红尘,选择出家?”
养立法师沉默了会,淡然一笑说:“自小我就与医佛结下了不解之缘,皈依也算是随缘了。”
皈依佛门
养立虽出身中医世家,但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治病救人也是他们的家族传统。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她从小就对世间万物怀有慈悲之心,天赋异禀的她四岁学中医,九岁即可施针救人,被人誉为“神童”。
自小行医,养立法师见过了太多的生死无常,有了对生命最初的敬畏。
她内心开始思索关于生死存亡的问题:“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我人生的意义何在?”
然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也始终在困扰着她,她开始变得心烦意乱。
直到年的秋天,14岁的她跟着父亲来到了历史悠久光孝寺,出乎意料的是,在那个充满禅意的地方,她的心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后来她回忆说:“寺院是福地,感觉似曾相识,像是前世就已经约定好的地方。”
当天,恰逢本焕长老在主持皈依大会,备受人生问题困扰的养立法师,在本焕长老的指引和开导下,一下子就茅塞顿开,感觉心里敞亮了许多。
养立的聪慧和对佛学极高的悟性让长老很是惊喜。
思考片刻后,本焕长老郑重地递给她一张“皈依证”,叮嘱她说:“你与佛也算是有缘之人,皈依之后你就是佛门弟子了。”
心结打开的养立欣喜不已,她快步走到长老面前,双手接过“皈依证”,那一刻,她心中油然升起了感恩和慈悲之心,内心也多了一份坦然。
为了不辜负长老的信任,她暗暗发誓:一定遵守佛规,一心向善。
养立法师皈依佛门后,成为了本焕长老的一名座下弟子,她开始学佛、吃素、打坐。
“步入佛门后,我现在是学佛修行还是传承家风,去治病救人?”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养立法师不知该如何选择,她显得心神不定!
长老觉察出了养立心中的纠结,语重心长的对她说:"人生只要行善,在哪里修行都是皈依佛门,行医济世也是最大的菩萨心。"
本焕长老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她,此后,她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尚且年幼的她知道,当下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读书,只有多掌握医学知识,以后才能够医病救人,悬壶济世。
于是她一边刻苦读书,努力钻研医学知识和技能,一边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参悟佛法,在不断学习中,她的医术有了明显的突破与提升。
为了在医学上更加精进,在上世纪末,她去往法国留学,取得了法国医学博士学位,为了把所学到的知识尽快服务于祖国医学,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她毅然选择回到国内。
振兴宝积寺
回国后的养立法师,医院当了一名医生。
可没想到的是,养立在这里遇到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人——一诚长老。
那天,一诚长老因为颈椎椎间盘突出,医院医治。作为这方面的专家,养立自然成为了长老的主治医生。
有过多年行医经验的养立法师知道,颈椎椎间盘突出可是最折磨人的疾病,患者每每发病都会有天旋地转的感觉,疼痛难忍。
当养立走进病房,第一次看到了一诚长老,瞬间就被他震摄住了:“虽然他是一个病人,但他是那么的安详宁静,尤其是他像婴孩一样的眼神,澄澈、慈祥、悲悯……。”
在治疗过程中,不管多么疼痛难忍,一诚长老始终泰然从容,丝毫看不到出难受的表情。
养立法师被深深触动:一个人只有内心拥有了真正的平静和快乐,才会在面对疼痛时表现出如此淡然的佛性气质!
此后每次医治,养立法师都会被一诚长老坚强的毅力深深折服。
长老安定的气场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她:“我要是能成为长老这样的人多好!”
在之后的日子里,法师自愿成为一诚长老的专属医生,只要长老身体觉得不适,她就会立刻赶去进行检查治疗,中间从没有间断。
在与一诚长老不断地接触中,她内心的信念也悄然发生着转变: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在于内心,作为一个医生,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病痛,而佛才能真正治愈人心。
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出家!”
最终在她38岁那年拜一诚长老为师,在广济寺剃度出家。
皈依佛门后在世间穿行二十载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处。
至今回想起一诚长老,养立法师都会感慨的说:“看着他在病魔的折磨下,永远都是那么的从容淡定,我在深深敬佩他的同时,内心也得到了成长和净化。”
出家后,养立法师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她一门心思地研究医术,日复一日的读经、打坐、闭关、禅定,周而复始。
一诚长老对她自身的学识、能力非常佩服,又因养立自幼坐禅,她在佛学持之以恒的毅力也让长老很是欣赏。
年,她被一诚长老推荐到宝积寺当主持。
宝积寺始于唐咸通年间,由佛教禅宗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虽然有多年的悠久历史,但自清初以后,殿庙被毁,此后一直处于衰落之中。
养立法师来到寺院后,改造道场,修建寺庙、禅堂,挂起钟板……
在她努力修整下,千年古寺得以重振,曹洞禅堂重焕往日光彩。
山水之间,鸟语花香,宝积寺成为许多信徒和爱心人士的向往之处,院里的香火也越来越旺。
养立为了传承高级禅宗佛法,开办了治学严谨的“曹洞佛学院”,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佛教女高僧,是国内非常有名气的文修并重的寺院。
年7月,中国首届“曹洞宗禅学国际研讨会”在宝积寺举办,来自多个国家的多个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这次盛会,宝积寺作为佛教交流中心,不仅完成了佛教事业的传播推广,还把曹洞禅法一举推向海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宝积寺已重新振兴,寺庙东侧那棵本寂禅师亲自栽种的银杏树,在枯萎多年之后,如今,已重新长出新叶,焕发出勃勃生机。
养立法师站在寺庙的石阶之上,看着往来的僧众和络绎不绝的拜佛人群,她感到由衷的欣慰。
她想到了幼年时纠缠自己很久的那个问题,如今,她已经找到了答案:
正像她在颁奖典礼上说的:“我会将用我的生命,投入到寻求性别平等、自由和解放的佛教女性事业,为世界的和平而终身努力!”
传承佛学
从最初的提壶济世到之后的普度众生,养立法师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豁达的心胸,身体力行将佛教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信仰和行为准则,想众生所想,以苍生为念。
养立法师利他的佛学精神永远影响和激励着众多的僧尼向其学习,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改变现有生活的信心,和为美好未来去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像养立法师这样新时代的佛学当家人。
佛教文化和佛学知识的传播也一定会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