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人可以学中医吗?各位看官肯定会说我说废话。
医院里女大夫那么多,怎么不能学?可是由此以往前推一百多年,有多少个女中医大夫?屈指可数吧。毕竟,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不宜出门在外,抛头露面。
但是民国时期有一个医师,却开先河创办了女子中医学校。他就是丁甘仁。
丁甘仁孟河医派
丁甘仁,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通江乡孟河镇。
孟河小镇只有几十户人家,但是却有十几家中药铺,因为这里出的名医实在是太多了。
从这个地方出来的名医被大家称为“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炼丹大师葛洪就相当于祖师爷。
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
明代有一个名医王肯堂,著有《六科准绳》。
到了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费绳甫祖孙两人,费伯雄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
马家开始是疡科传名,到马培之的时候呼声最高,影响最大。
马培之巢家则以巢崇山、巢渭芳二人最为出名。巢崇山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犹为独到。
丁甘仁其人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就是丁甘仁。
丁甘仁12岁时,拜当地名医马仲清为师,开始正式学习中医。
15岁又师从族伯丁松溪游学两年,切磋医技,深得其“用药和缓、归醇纠偏”之心悟。后又正式拜一代名医马培之,学习其内、外科(包括喉科)的用药方法和炮制技术。
创办第一所女子中医专门学校
几天前,我曾发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医张山雷,创建第一所中医学校,最伟大的中医学校教育先驱者》。
第一所中医学校是张山雷和他的老师一起创办的,叫黄墙朱氏中医专门学校。
而丁甘仁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还请了张山雷当老师。
其实第一次提议创办女中医学校的另有其人。
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先后同学葛养民、叶指发、刘佐彤、徐访儒、王一仁、秦伯未等人就提议创办女校,当然这些人都称丁甘仁为老师。
鉴于“吾华医学,肇自神农,迄今已数千年,向无医校之设。近年以来,男校虽有创办,而女校尤有广为筹办之必要”,遂“发起中华女子医学校,医院”,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中华女子医学校当时并没有成功办校。
年,当时已经是江苏全省中医联合会副会长的丁甘仁联合他的老搭档夏应堂,“鉴于中国女医校之缺乏,特设女子中医专门学校”
年6月28日,他们开始在《申报》刊登了《丁甘仁夏应堂创设上海女子中医学校招生》的广告:
“程度:国文清通、书法端正、品行纯和者为合格。年龄:十六岁以上,二十六岁以下。考期:阴历六月二十始,午后一点至四点为止,随到随考。报名:即日起,随缴证金五元,不取发还。地点:西门医院内。开学:阴历七月二十。校址:医院内。欲索详章,函至西门石皮弄本校,即寄。”
其后,同样内容的广告曾在报纸上登载了18次。
年1月26日,上海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在《申报》登出了广告,这次是招春季学生。
女子中医专门学校于年阴历七月二十日(阳历9月8日)正式开学,首届学生总共0余人。
这是全国第一批女中医学生。
校址设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医院内。
最初由丁甘仁任校长,夏应堂任副校长,后改由夏应堂、薛逸山、丁仲英共同担任。
丁甘仁各科教师也是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任课教师以及医院的住院医师担任。
学习课程包括以下:生理、本草、伤寒、方论、金匮、明理论、杂病心法、温热、四诊心法、妇科、幼科、外科、医案、医语、国文、书法、缀法等。
学制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相同,五年毕业。
这一创历史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以
“造就家庭医学,此非特为女子谋一独立生活之技能,抑且为未来之贤母良妻预备一种特殊学问,讲求生育卫生,其旨甚宏”
最后,女子学校只招收了两届学生就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合并为一。
因为中医学校里面也开始实行男女一起上学了。后来上海中医学校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
上海中医学院结语
一直以来,传统观念认为中医是男人的职业,但是这一次创办女中医学校,出现了女中医,这是近代中医应对环境的一次变革,也是对中医传统的又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