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镌刻着一代代金山人奋斗不息的烙印,
他们用青春诠释忠诚,用奉献书写人生,
岁月流淌,时代更迭,
不变的是初心和传承,是责任和担当。
从今天起,
“i金山”推出“三代情”系列推文,
从个体的小视角反映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
金山各行各业传承与发展的一个侧面
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三代情”故事
犹如一个个传奇,
凝成了跨时代的铿锵步伐,
书写了七十年的宏伟篇章。
千百年来,一根银针,一缕药香
护佑了一代又一代炎*子孙
而凝结了先祖智慧的华夏瑰宝——中医
流传百世,造福千秋
在金山,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
从第一代王文济到第二代王光林再到第三代王华
一家三代
用初心与传承,践行济世情怀
年,金山县第一次中医工作座谈会上,在家乡悬壶济世的王文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为金山的中医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经验良方......
年,30岁的王光林刚成家,恰逢国医振兴,鼓励名中医子女继承中医学,毅然放弃教师职业,一切归零,从头开始跟父学医......
年,15岁的王华完成父亲心愿,考入上海中医学校,主攻针灸。学习之余,开始跟着爷爷王文济和叔叔王光林学习医技......
这是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接力。家国70载,三代人用同样的倾情付出,践行着济世情怀的初心,诠释了“传承”的真正含义。
▲家族三代中有五位医生(最右:王文济右二:王光林右三:王华)
薪火:具济世情怀,方能从医
王文济
三代从医,非有济世情怀不能为也。
王家的济世情怀,正是源于王文济。这个,每当在金山说起中医便会提及的名字。
▲青年时期的王文济先生
年生于朱泾的王文济从小立志学医,18岁师从刁谦伯学习中医,21岁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24岁师从方公溥,期间到“中医专修班”深造,学成后回到家乡治病救人,因其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名噪乡里。
▲王文济给乡亲们治病
有一年,村里有位孩子身患伤寒病危,正巧遇到在乡间巡诊的王文济,一看棺材中的孩子尚有呼吸,便立刻把脉问诊,开了几帖药,连服几日后便药到病除。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类似这样的救命之恩,王文济给予过太多人......
▲年,王文济先生在书房
▲王文济先生部分证书及医学著作
▲上海市名老中医铭牌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