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多选)
A.形与神俱
B.因地制宜
C.同病异治
D.四时养生
答案解析:ABD。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具体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其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包括"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A对)。“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是指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D对)因地(B对)制宜的原则。同病异治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之一(C错)。
0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单选)
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C.以五脏为中心的一体观
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答案解析:D。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与联系(D对),并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B错)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其中“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包括“五脏一体观”(C错)和"形神一体观”(A错)。
03、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单选)
A.如鱼之游在波
B.泛泛乎万物有余
C.蛰虫将去
D.蛰虫周密
答案解析:A。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顺应这种规律,人体的脉象也相应出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A对)、“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B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C错)、"冬日在骨,蛰虫周密”(D错)的规律性变化。
04、《素问·疏五过论》说“尝贵后贱”可导致“脱营”,原因是(单选)
A.体质差异
B.气候变化
C.社会环境变化
D.地理环境变化
答案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整体观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尝贵后贱是社会地位的剧烈变化(属于社会环境),会导致人的精神活动不稳定,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C对)。
05、下列有关四时发病的叙述中,与《素问·金匮真言论》相符的是(多选)
A.春善病风疟
B.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C.秋善病鼻衄
D.冬善病痹厥
答案解析:BD。在四时气候的变化中,每一季节都有其不同特点,因此,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A错)(“鼽”是指鼻流清涕;“衄”在此指鼻腔出血。春季,气温开始慢慢回升,温,性散发,易发生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证),仲夏善病胸胁(南风生于夏季,夏季气候多暑湿,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故易出现胸胁满闷等不适),长夏善病洞泄寒中(B对)(“洞泄”,是指严重的泄泻;“中”是指中焦。长夏病多发生在脾土;长夏气候炎热,人们饮食起居均贪凉,再加上长夏雨水较多,在高温作用下,天气下迫,地气蒸腾而多生湿热,脾为湿困,而极易因起居或饮食的贪凉而脾胃受寒出现严重腹泻),秋善病风疟(C错)(“风疟”是-一种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寒热交替、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起因多为夏季过分贪凉受风而暑邪内伏体内,至秋,秋气收之,复感疟邪而发),冬善病痹厥(D对)(冬寒,故易因气血运行不畅而“不通则痛")。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二)(全国卷历年出题数:8道)考点五:整体观念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考点点拨此考点是对整体观念的概念的理解,熟悉即可。考点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体观。(1)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2)形神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考点点拨此考点熟悉即可。考点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1)气候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同样,气血的运行、在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下也有相应的适应性改变。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2)昼夜晨昏变化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种人体阳气天趋于体表,夜间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的适应性调节。(3)地域环境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这是由于地域环境的改变,机体暂时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逐渐适应了。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中午之前,人身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考点点拨此考点非常重要,是绪论中出题频率最高的考点,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季节气候、昼夜变化、地域环境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复习时应结合经典中的原文来加深理解和记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