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元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在我通过详细的分析否定了道家或者道教人士在修炼或处在成道的状态下能够发现中医理论之后,人们不禁要问:《*帝内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到底是怎么起源的?要回答这个近百年以来争讼不止的问题,就必须回到上古之人认识自然万物的元理论、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任何一种认知行为都必须有一种分析客体的先入之见,也就是元理论框架。对于中国文化体系而言,最早的元理论框架就是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古代中医家对人体机理的认识就是建基于此的。比如《*帝内经》就是把阴阳五行看作自己的理论总纲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见《*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五行理论可以说是贯串在《*帝内经》之中的一条主线,没有阴阳五行理论,也就不会有《*帝内经》,更不会有中医。我们如果进一步深究,就会问道:作为古代医家认识人体机理的元理论阴阳五行又是如何起源的?是不是象现代的一些道士所认为的那样也是修道者通过“内证实验”发现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农业国家,为了指导农民耕种,各个朝代都设立了天文官来进行观测天象和物候的变化。如在尧舜时期,就任职曦和观测天象,划分四时,指导农作。阴阳五行理论就是通过这种千万年的观测日积月累而高度概括的自然变化规律,它是中国古人经过对天文和物候长期地观测而总结出来的至理,具有深厚的天文背景。古人把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融合在一起,用以解说天文、地理和人事,就构成了把天、地、人和万物作为整体进行考察的理论框架。阴阳五行理论概括了日、月、木星、火星、土星、金星和水星七个主要天体对地表影响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却是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只要这七个星体对地表影响的周期性规律不变,阴阳五行理论就会趋于稳定,一直具有有效的解释万物变化的能力。因此,阴阳五行理论绝对不是少数道士在修行过程中内证出来的,而是无以数计的古人在进行长期细致的天文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自然变化规律。既然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诸家文化的元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所内涵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就构成了各个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它们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体系。那么阴阳五行理论到底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呢?就是形象思维以及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在《周易·系辞下传》里有着非常明确的描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侧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仰观俯察,是古人对天地和自然万物进行整体性的观照;取象作卦,是古人对天地和自然万物进行取象比类的结果。古人正是通过这段话所高度概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不仅创作出了深奥的包罗万象的八卦,而且也总结出了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阴阳五行理论。这种形象思维和整体观照下的观法比类的研究方法是对自然事物原生态层面研究的唯一有效途径。它不是去破坏掉认识主体所面对的客观对象,将其解构成若干个次生单元,然后将这些人工建构的衍生物纳入一个主观构造的研究环境进行考察;也不是要把认识的客观对象抽象化后纳入一种固有的先验的逻辑秩序,使其符合理性思维规律;而是让自然事物与其周围的环境作为整体自然地呈现出来,然后在不存在任何主观干扰的情况下观照认识对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自然联系,进而总结出其变化的自然规律。这种认知方式在最大的程度上抛弃了主观建构,使得认识的事物变化规律更符合自然事实。王世保复兴中医,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