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两方面:
(一)整体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其内容包括: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①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②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即“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生理上表现为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的差异。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2)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
2、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其症候,论治其治法与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的趋向、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的过程。
(2)论治:又称为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论治的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疾病所处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简单概括就是“证异则治异”。
举例:感冒。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得的感冒和同一个时期不同的人所得的感冒,虽然都是感冒,病相同,但由于证不同,治法就不同。感冒的证型一般可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伤表证、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几种,处于不同证时就需要不同的治法,不同的方药。
(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即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简单概括就是“证同则治同”。
举例:肾下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治疗。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辨析和因证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何竟您的赞赏,是最好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