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基础理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2
TUhjnbcbe - 2021/10/21 4:36:00

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到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科学”一词是一百来年前,新文化运动时才流行起来的,和“赛先生”、“德先生”一起进到中国。但古老的中国民族,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的较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并且这种理论体系是在哲学、文学、医学、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非常高的临床水平,实操性非常强。所留下的四大经典,中国大地上的人民不断运用、继承和发展,多少温疫、多少大灾大难面前,中医挺身而出,为中华民族排忧解难。在历史长河中,中医都如中流砥柱,屹立不倒。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一起延用至今,甚至历朝历代的皇家也是用中医治病和养生。难道几千年的文明,就被几千年后的“科学”一词否定掉?科不科学真的重要?还是科学也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时科学不能解释的,并不代表就不科学。所以,作为医学来说,临床疗效说话,不是科学说话。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时间的界定: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①长期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和总结;

②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3)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

①形成标志:以《*帝内经》的问世为标志;

②体系的确立:《*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

《*帝内经》:《素问》81篇、《灵枢》81篇。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在《内》、《难》的基础上,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

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攥整理成:

《伤寒论》:以外感病辨治规律阐述为主;

《金匮要略》:阐述内伤杂病的辨治规律。

张仲景以脏腑病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给后世病因病机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种,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何竟

您的赞赏,是最好的支持,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基础理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