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干货中医基础理论理论最强总结下
TUhjnbcbe - 2021/11/8 7:00:00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6949.html

本篇文章所有内容均来自考点绝杀??

06病因

1.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湿

性质与特点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燔灼趋上;

易扰心神;

易伤津耗气;

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2.疠气:①发病急骤,病情危笃;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七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4.劳逸:(1)劳力过度:耗气、劳伤筋骨;劳神过度:致心脾两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2)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5.痰饮与瘀血

痰饮

瘀血

形成

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

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

①血出致瘀;

②血行不畅致瘀:因虚(气虚、阳虚、阴虚、津液亏虚)、气滞、血寒、血热

致病特点

阻滞气血运行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心神

治病广泛,变化多端

①疼痛:刺痛,固定痛,拒按,夜间尤甚;

②肿块;

③出血:出血色紫黯,夹有血块;

④色紫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

⑤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

07发病

1.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新感外邪较盛;情志剧变;*物所伤;外伤;疠气

徐发

感邪后缓慢发病。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或外感湿邪

伏而后发

病邪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见于伏气温病、破伤风、狂犬病

继发

肝阳上亢所致的中风,小儿食积而致的疳积

合病

外感病初起时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首见于《伤寒论》

并病

一经病未愈,另一经病又起,发病有先后次序

复发

疾病初愈或在慢性疾病的缓解阶段,在诱因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发或反复发作

09病机

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脾虚湿滞病变;实中夹虚——外感热病中,热邪耗伤津液。

2.虚实真假: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之食少脘腹胀满。

3.疾病转归:①正胜邪退;②邪去正虚:见于重病恢复期;③邪胜正衰;④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⑤正虚邪恋: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后遗症。

4.阴阳格拒: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5.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运行不畅或郁滞不通

气升太过或降之不及

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

气机闭阻,失于外达

气不内守,大量脱失

肺、肝、脾胃多见

肺、肝、胃

脾气下陷

(闭、气、痛、痰)厥

6.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①热极生风(实):高热痉厥、神昏谵语;

②肝阳化风(上实下虚):肢麻震颤、眩晕欲仆;

③阴虚风动(虚):手足蠕动;

④血虚生风(虚):肢体麻木不仁,手足拘挛不伸;

⑤血燥生风(虚):皮肤干燥或甲错,瘙痒或落屑

寒从中生

多见于心脾肾阳气虚衰

湿浊内生

主要是脾气运化失常、肾阳虚

津伤化燥

以肺、胃及大肠多见

火热内生

①阳盛化火;②邪郁化火;③情志过极;④阴虚火旺

10防治原则

1.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2)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正治——逆治:①寒者热之;②热者寒之;③虚则补之;④实则泻之

4.反治——从治:①热因热用: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②寒因寒用: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③塞因塞用:用于“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证;

④通因通用:用于“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证。

5.治标与治本:①缓则治本;②急则治标;③标本兼治。

6.补其不足:阴虚则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中求阴

阳虚则寒: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阴中求阳

7.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用寒、凉、温、热远寒、凉、温、热;(2)因地制宜;(3)因人制宜。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胖大海医考

专注中医,更多干货

分享

点赞

在看

给小编充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干货中医基础理论理论最强总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