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我,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父母常病,家中每年地里的收成大多用于看病。年幼懵懂的我,提及梦想,还很羞涩地高估自己,努力长大以后当个“好大夫”,给父母治病,就不用再花钱了。
最为好奇的就是一个道医,像神仙的感觉,只记得妈病重不能给我们做饭了,爸去山上的一个庙里请他到家里救治母亲,煮汤药,写福,安土(方言),两天后放学回家就有妈妈做的饭吃了,到现在,提及记忆中的那个“神仙”爷爷,甚是想念!
也许是这份幼稚的心愿和怀念,凭上天的恩赐,初中毕业后的我就遇到了让我踏上中医之程的贵人。从此,一刻也没停止过,信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哪怕是走到人生的尽头,只要活着,就会努力坚守,相信有一天,终会熬出头,能给人治好病,是多么的开心和快乐啊…
不知不觉里,中医步入我的生活已近20年,切身感受到了做中医人的快乐。
”-01-
传承
恩师常言:传承就是泡透了
说到“传承”,谈及命运,遇上恩师,是我最为开心的事,也是我此生最大的福报,年秋月进入兰州真气堂国医馆,(真气堂是师父谈昇先生和师娘俞天华女士创办),专做艾灸,都是师父看诊后开好的治疗项目,每天要艾灸30多人,妇科病、胃病最多。
每天听到患者病况好转的喜悦反馈,我也乐乎,又好奇这么好的疗效,经常有意让患者拿出药方给我看看,而那时我根本看不懂。
虽不懂,但有梦想,好好认真工作,等有机缘,能坐在师父身旁抄方学习,实现童年的梦想,到时候能开方治病,是多么的幸运啊!于是给了自己十年的学习计划,要像师父一样能独立看诊。
谁知机遇来的太快啊,艾灸室呆了半年,抄方的机会就来了,得知次日开始上中医室抄方的消息,我兴奋的在当晚就把伤寒论的方子抄写一遍,抄到了凌晨三点多,激动的一夜未眠。
人生的命运转折机遇也许就是这一次,因此我倍加珍惜。师父带的徒弟和学生抄方都是发工资的,自己生活不成问题,安心学习!回想那段时光,师父师娘的恩情生生世世,刻骨铭心。
这一抄方就是三年多,我自己的患者从每天的一两人到三五人、十多个人、到后面的四五十人,(一部分是因挂不上师父的号或复诊的到我处就诊,有些是初诊有效在来复诊的),再到独立看诊,从此开始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中医征程。
很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医理的学习上:中医经典,汤头歌诀,本草备要,跟我形影不离。
师父对我们的临症功夫要求的第一关就是:熟用经方退热,能用纯中药退烧,一剂知,二剂愈。
有一天我看了十几个小儿发烧,晚上回到宿舍,感觉压力山大,焦虑不安,鼓起勇气给师父打电话请求,今后先别让我看小儿发烧了,电话里我哭的稀里哗啦。
师父竟然大笑着安慰我:没事的,放心看,你能行,师父之前也跟现在的你一样,看的过程中感觉掌握不住的师父会帮你把关…...医乃性命相关,不经历反复失败与成功案例的忧喜磨练,怎能成就良医!听完,我的心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从模仿开方到独立看诊,再到年初回家乡,开全真堂中医诊所,提及跟师,谈到传承,深感:师者人生之大宝!
▲包芳芳医师在给患者看诊自从年通过三笔一面的考试,有幸加入“三和书院.医道传承”三届同有班的学习,(三和书院由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老师发起创办),切身体会师父说的“传承,就是泡透了”,内心的那份“信”“愿”“立志”以及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身体力行,才可能遇到明师,真是可遇不可求。
师父告诫弟子:模仿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能从这一点入医圣仲景之法门,也是一生的幸事。刘力红老师在一次大课上分享:夫从师者,不过弃己知见,己之知见少一分,便与师相应一分,若能彻弃知见,便得与师贯通而无二至!听到这里,感慨万千,鼻酸泪目。
上了三和书院.医道传承,更加明了跟师学习中医的重要性。感恩所有遇见!我估算跟师抄方四万多人次,师父把正确的方法和大量的临症实战天天展现予我,太多的案例“效如桴鼓”:
经方+时方,针刺、艾灸、拔罐、刮痧、小儿理疗、中药散剂贴敷等综合中医的动态治疗体系,辩证施治,这些难道不是“泡透”吗?岂不是中医人要的“功夫”吗!说到这,真心的祝福我们年轻的中医学子,遇明师,放己知见,不肯弃之。
刘力红老师曾讲:夫从师者,不过弃己知见,己之知见少一分,便与师相应一分,若能彻弃知见,便得与师贯通而无二至。
我对刘老师的这句话非常有感触,具体如何抄方抄的更好,我个人就是信服刘老师之言,再就是抄过的方,一定要自己总结,比如咳嗽一症,师父用过多少方,如何辩证,疗效自己回访总结。
成长之路令我最尴尬的困难就是,一开始读经典,根本读不懂,试着践行又比较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也就读了十多遍,对经典的感受,有了读着读着会欣然一笑的喜悦。
面对众多患者,自己想要的“运用经方、效如桴鼓”的状态没能体现时,多时心中不安,从跟师抄方到独诊近十万人次的积累,深感很多疑难杂症,并不像年轻气盛的壮年就能一剂知,而是在把持阴阳之道上持久耐心的雕琢切磋…...-02-
回归基层还医于民
跟师时,常有基层百姓来求医问药,师父常常哀叹,基层缺医少药,一定要好好学习,解除最基层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师爷告诫我们:
用疗效说话,用医德立足,八九味药能解决的坚决不开十味,不是特殊病证配伍,处方用药不能超过十五味,这些,一直要记在心里,时刻践行,否则会下地狱!师门教诲早已浸透血脉,深入骨髓。
“丹心承岐*,仁术济四方”,是我一恩师赐予“全真堂中医诊所”的指导理念。开诊的那天起,力所能及的践行之。
在师父的真气堂独立应诊后的一年多,患者量的饱和确实是因为中医的疗效,根本还是师父创办的医馆行成品牌后患者对真气堂的认同,对师父的认同,模仿师父临症遣方用药,疗效确切,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好走路。
回归家乡,创办全真堂中医门诊,开业后的半个月左右就人满为患,开诊的前三天义诊,义诊的患者疗效确切后介绍左邻右舍、亲戚好友来诊。
▲全真堂早上开门发号回到家乡漳县,因教育、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的不同,接诊的疾病谱跟大城市有太多的不一样。
家乡百姓以种植中药材*芪、*参、当归为主要经济来源,寒冷潮湿的环境,早出晚归,饮食不规律,风湿骨病,各种胃疾占去就诊人数的60%以上,各种癌症,三阴外感,头痛,哮喘。
根据每月的处方数量统计,男女比例是1:3左右,脾胃病占总就诊人数的45%左右,妇科疾病占20%左右,风湿骨病占10%左右,外感,哮喘,小儿病,癌症等占比少些。
他们几乎每天离不开一把一把的西药(我的意思不是说西药不好,而是消炎药、止痛药、激素药等的滥用),看的出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把祖先留给我们简便验廉的中医药保健常识已经淡忘了!
▲患者在全真堂候诊▲患者在全真堂候诊举一案例,两年前,接诊一妊娠三月多的孕妇,因双上眼睑下垂,视野严重影响,四处求医,诊其双脉缓滑中取两关芤象,舌质淡嫩苔薄白,因患者服药一月多不再愿意喝药,给予食疗方:太子参10g,小米一把(每天的量)煮半小时,取其清汤当茶饮。
三天后来复诊,下垂眼睑已恢复的不再遮盖视野,嘱继续同法,一周后完全恢复正常。我经常叮嘱风湿骨病患者,用自己踩的艾叶、花椒煮水每天坚持泡脚,既不花钱,还很管用。改变生活的的很多不良习惯,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草草根根自我预防,何愁看不起病,怎会重病缠身!
我的医患关系比较融洽,偶尔有吃上药有反应的,尤其是类风湿骨病的患者多数出现疼痛更加剧烈,就比较焦躁,带有情绪,我经常会以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事务给予耐心的释疑。
要说处理医患关系的心得,我个人认为还是:我尽力所能,用心诊治,没有收效的,认识自己的不足,请教同行高明和前辈们。不好处理的就是:加号问题。内心深处,我时刻非常感恩我的患者,让我所学得以所用,让有缘的基层老百姓受益于中医药文化。-03-
铸就中医人自立、自强的品格!
之前每天看诊60到80人次,去年开始深感体力不支,加上太多的疑难杂症,及各种癌症患者对我的信赖,觉得自己必须要不断地深入学习经典,好好深造,才能面对疑难病种,现在是半日临证半日读书,每天限诊30人次。
目前我们是8个人的中医诊所团队,现在能开方的看诊医生三位,都是年轻的女中医。
以我之前抄方学习的模式,李大夫、杨大夫成长起来,得益于恩师栽培我的经验,我们之间亦师亦友,互相学习,“疗效”建立信心,让我们持之以恒,学用中医,传承中医。
▲包芳芳医师与青年医师交流学习管理运营对我而言是空缺,可以说我几乎不懂。我只是尽最大努力对每一位来诊者用心诊治,时刻学习,提高疗效,说到疗效我还是比较自信。
再就是保持诊所的卫生干净,上下班准时!团队必须每天读诵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共同学习,提高个人身心素养,铸就中医人自立、自强的品格!
▲每天晨读一刻钟经典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生命力,中医药以他纯朴的疗效,代代相传,根脉不息!我从省城到基层:看到达官富人可以选择优质的医疗资源,基层百姓生活相对艰苦,求医不易!
回到基层,能为勤劳而纯朴的百姓除疾苦,为孤寡老人减免医药费,乐在其中矣!
护一方黎民之疾苦,建一方中医之阵地,初见希望,不论坎坷,传承中医,脚踏实地,自身做起!谨遵诸师教诲,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因病返贫,防微杜渐,为21世纪伟大的健康中国梦添砖加瓦!
I版权声明本文原创,作者/包芳芳,转载需授权。·END·编辑|重楼审校|半夏视觉|花椒-相关阅读-当中医馆遇上养老医馆做产品要避免那些坑?中医的学术流派该如何传承?
-商务联系-
青黛|(